第2部分(第3/4 頁)
一次王莽的母親生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王莽妻出去迎接,她衣不曳地,破布蔽膝。諸夫人以為是婢傭,後來才知道是王莽的妻子,都驚詫莫名。
他的兒子王獲殺了一個奴婢,被王莽逼令自殺。王莽在士人中的聲譽日增,留下大義滅親的美名。
他的伯父大將軍王鳳病重,王莽侍疾盡心盡力,親嘗湯藥,亂首垢面,一連幾月不解衣帶。王鳳頗為感動,臨死前將王莽託付給皇后王政君。王莽從此開始發跡。
漢哀帝死後,外戚王莽迎立中山王劉箕子為帝,是為漢平帝。平帝只有九歲,由太皇太后王政君臨朝聽政。王莽位居首輔,一切政令,都出自王莽。
有一年盛夏大旱,郡國飛蝗成災,王莽自己帶頭不吃葷,並出錢一百萬,獻田三十頃,以賑災黎。滿朝公卿,見王莽如此,也都紛紛捐田獻宅。朝野上下,都交口稱頌王莽的仁德。
這時,讖緯禪讓之說盛行,符命、圖書層出不窮。武功縣長孟通在井中得到一塊白石,上有紅字:“告安漢公王莽為皇帝。”
又有齊郡臨淄縣亭長辛當,夜裡夢見天使對他說:“攝皇帝當為真皇帝,如若不信,亭中發現新井,便是確證。”第二天早晨辛當起來,見亭中果然有一口深百尺新井。巴郡也有石牛出現,上有紅色的文字,大體都是上天命王莽為帝之類的話。王莽便改年為初始,以應天命。
公元8年,王莽率群臣入太祖廟拜受金匱禪位,定國號為“新”。廢孺子嬰為定安公,西漢就此滅亡。
王莽自稱為黃帝虞舜的後裔,尊黃帝為初祖,虞舜為始祖。他仿行井田制,稱天下田為王田,不得私下買賣。如一家不滿八口,田過一井,應將餘田分給鄉里。嚴禁私鬻奴婢,違令重罰。百姓養生嫁娶、宮室封國、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皆遵照西周制度,官職多半改為古代的名稱。
王莽連年挑起戰事,所需入不敷出,只有課重稅於民間:鹽稅、酒稅、鐵稅、山澤採辦稅、賒貸稅、銅冶稅等多如牛毛。貧民無法謀生,富人也朝不保夕。揭竿造反的流民,四處攻城略地。
天鳳四年,全國發生蝗、旱災,饑荒四起,王莽叫百姓煮草根以代糧,赤眉、綠林軍相繼揭竿而起。更始帝劉玄在綠林軍支援下即位,派王鳳、王常、劉秀進攻昆陽等地。莽軍一觸即潰,在昆陽之戰以40餘萬軍不敵萬餘兵力的劉秀。
地皇四年,王莽率群臣至南郊,舉行哭天大典,稱:“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城中起火,王莽逃到漸臺,漸臺四面皆水,王莽還抱著符命、威鬥等一些不管用的玩意,從官千餘人隨他上了漸臺。
商人杜吳在漸臺殺了王莽,校尉公賓斬其首,起事軍將首級懸於宛市之中,王莽時年六十八歲。當時有人割王莽舌切碎分食,因為他的長舌一度欺騙了天下。
參考:《漢書·王莽傳》
曹操
(155—220)平生所愛第三子
一代梟雄曹操,幾經不死,曾說:“天下若無孤,不知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所言極是。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大限時對眾人遺言:“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植,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因此不立。……唯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繼我業。”
劉備
(161—22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遺言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諸葛亮聽後,忐忑不安,發誓輔助幼主成大業。此後,他念念不忘完成劉備的遺志,在北伐的戰爭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的政治品格特點,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理念的體現。孔、孟的政治主張強調“德治”,強調“仁政”,告誡統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來影響臣民,征服百姓。
劉備在複雜的###實踐中,領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對於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養,樹立賢德之君的風範,臨終時仍不忘留下遺詔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賢唯德,能服於人。”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隋煬帝
(569—618)好頭顱,誰將剁之
楊廣,隋朝的第二個皇帝,楊堅的次子,是個很有才華、頭腦精明的人,卻以殘暴著稱於世。
楊廣曾寫有《春江花月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