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不同於穩健的摩根大通,貝爾斯登更像一個冒險者。對於敢拼敢闖的員工,從來不吝惜鉅額的獎金。它的管理雖然是充滿激情的,但也是粗獷的,員工在這裡比在其他金融機構更容易得到機會。但是,歷史上的貝爾斯登並非這樣從內到外都充滿著高昂的鬥志和冒險的精神。
貝爾斯登曾被稱為“華爾街的斯巴達”,相對保守。在高盛等投行熱衷於高風險、高利潤的自營業務之時,他們埋頭從事著各家銀行間的交易和結算等傳統業務。這些業務帶來的利潤雖然不能與自營業務相提並論,但盈利穩定、風險可控。很長一段時間裡,貝爾斯登堅持這樣的經營理念與模式。
同時,貝爾斯登也避免與其他投行走得太近。10年前,當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瀕臨破產,當時的財政部長魯賓將華爾街主要金融機構的大佬們聚集一堂,希望他們能提供援助時,大家都表示同意,唯獨貝爾斯登董事長凱恩搖頭拒絕。也許是因果迴圈,此次貝爾斯登陷入危機後,除了戴蒙的摩根大通以外,也沒有任何人對它施以援手。
不幸的是,在摸透了其他投行的生財之道後,貝爾斯登也開始偏離了穩健的軌道,誤入貪婪的歧途。而且他們的方式更為極端,其涉足的高槓杆交易無異於火中取栗。如今臭名昭著、曾經卻人人稱道的CDO,正是誕生自貝爾斯登的先鋒官拉爾夫·奇奧斐之手。金融魔術在這裡達到了極限,大量的資金被貝爾斯登玩弄於股掌,激起了華爾街其他機構的熱烈追捧。
第十三章 最大的贏家(6)
這個本來不算大的投行,在窮追猛打中竄到華爾街的名流之列,一度成為全世界最賺錢的投行。
2008年3月,輝煌的貝爾斯登終於走到了盡頭,股價在10天內下跌了20%,接著,恐慌的投資者紛紛撤出資金,各大銀行再也不相信貝爾斯登,拒絕為之提供貸款。十萬火急的時刻,貝爾斯登CEO艾倫·施瓦茨撥通了傑米·戴蒙的電話,第二天上午9點,貝爾斯登對外宣佈獲得了300億美元的注資。這筆鉅額救命錢,正是來自摩根大通。
隨後不久,戴蒙公開表示,摩根大通將和貝爾斯登站在一起,成為其強有力的後盾。“貝爾斯登的客戶和合作夥伴們應感到安心,因為摩根大通為貝爾斯登的風險提供擔保。我們歡迎他們的客戶、合作伙伴以及僱員來到我們公司,我們很榮幸與他們共事。”100年前,摩根本人在著名的1907年大恐慌中呼籲紐約的銀行聯手救市,戴蒙繼承了這一光榮傳統,不同的是,他收購貝爾斯登的成本相對廉價得多。
有人稱戴蒙是拯救者,貝爾斯登總裁兼CEO艾倫·施瓦茨也表示,過去的一週對於貝爾斯登來說極其艱難,而就當前的形勢而言,“這次交易給客戶帶來了最好的結果”。
當然,也有人罵戴蒙是竊取者,摩根大通起初給出的收購價是每股2美元,這就意味著他以區區億美元便購得了貝爾斯登,及其矗立在曼哈頓麥迪遜大街奢華的總部大樓。得到這一訊息之後,貝爾斯登的大股東和合夥人心中壓抑了很久的怨氣和恐慌終於爆發出來。他們集體威脅摩根大通,表示寧願破產也決不接受這樣廉價的交易。不知是出於安撫股東們的情緒,還是為了使這場收購案得以順利完成,摩根大通於3月24日宣佈將收購價格提升至每股近10美元。
但我覺得,這是一樁十分成功的併購案,戴蒙做得非常漂亮。它不僅使摩根大通以較低的成本收購了這個近百年曆史的大投行,更有意義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正在迅速蔓延的次貸危機。
我相信,被摩根大通收購,是貝爾斯登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選擇。傑米·戴蒙的能力,是抵抗危機的妙藥;摩根大通的財力,是恢復市場信心的靈丹。不久,我恰好去紐約參加業績路演,便決定去見見戴蒙—這個再次被載入華爾街史冊的人。
戴蒙得知我要去見他,非常高興,特意調整了早已安排得滿滿的日程。還是在48樓那個熟悉的辦公室,我們又相見了。他大步走過來與我握手,親切地說:“馬行長,歡迎您的到來。”然後,我們海闊天空地交談著。關於貝爾斯登的整合,他還謙虛地詢問了我的意見。談話結束走出會客室,外面已等了好幾撥人。我才意識到,我們的會見又超時了。
在趕赴另一場會見的路上,我還在回想戴蒙最後說的那句話。告辭時,出於禮貌,我再次對其收購貝爾斯登表示祝賀。戴蒙一改豪爽本性,略顯沉重地對我說:“貝爾斯登只是一個縮影或者先兆,華爾街的未來很不確定。”
守望華爾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