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一場會見的主角就是他。
見證新花旗
說起傑米·戴蒙,人們一定會想起桑迪·韋爾。他和戴蒙一起締造了龐大的花旗帝國,兩人的關係曾經親密無比,後來又戲劇性地分手;最後,連他們在四季酒店言歸於好都成了華爾街最大的新聞。他們就這樣此起彼伏地刺激著人們的好奇心,就這樣書寫了金融業界不可複製的傳奇故事。
傑米·戴蒙出生於紐約皇后區一個希臘裔家庭,父親是一名證券經紀人。似乎是受了父親的影響,戴蒙從小就表現出對資料的敏感與天賦。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塔夫茨大學,之後任職于波士頓一家諮詢公司,數年之後,又考入了哈佛商學院—這所鍛造了無數商界精英與知名學者的世界象牙塔。思維縝密、勇於嘗試、善於表現的戴蒙被他的老師和同學視為金融領域最有天賦的學生之一。
從哈佛畢業後,戴蒙輕而易舉地得到了高盛、雷曼和摩根士丹利的青睞。儘管才華橫溢,但是如果沒有遇到桑迪的話,戴蒙或許也只是一個開著法拉利、穿著阿瑪尼的投行僱員而已。
在戴蒙17歲時,戴蒙的父親西奧多·戴蒙所在的老牌證券公司希爾森被桑迪收購,戴蒙家從此與之交好。幾年後,還是在校大學生的傑米·戴蒙以桑迪收購希爾森之事作為案例,分析了在收購中的種種問題,這篇論文輾轉傳到了桑迪那裡,得到了他的賞識。
在後來的接觸中,桑迪發現了戴蒙的與眾不同,超人的自信與務實能力使得他走到哪裡都是意見領袖。“或許,這個年輕人將會是自己出徵華爾街路上的最好夥伴。”桑迪想。於是,他以“可以得到更多的快樂”為由說服了戴蒙,使之放棄投行的高薪,加入運通(桑迪時任運通總裁),成為自己的助手。
1985年,桑迪被迫從運通辭職。為了追隨他,戴蒙也毅然放棄了原本很有前途的工作。二人在中城的西格拉姆大廈建立了新的辦公室,在這裡開始了寂寞的等待。這一過程中,兩人不斷提出各種想法,以此沖淡無所事事地參加各種午餐會所帶來的恐懼。
很多年以後,我曾經跟桑迪聊起此事。這個飽經滄桑的老人承認,戴蒙的堅持,讓他收穫了很多。而且,就是在辭去美國運通總裁職務的時候,他發現—戴蒙已經對這個行業有著驚人的瞭解,大大超出了他這個年紀所應該擁有的能力。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十三章 最大的贏家(2)
大約一年之後,他們在馬里蘭州接管了巴爾的摩的商業信貸公司。此後,經過一連串的併購,小公司成了著名的旅行者集團。
併購,成為他們壯大自身最直接的方式,好的想*定期出現在旅行者集團的戰略討論日程上。1997年底,他們又號召大家尋找新的併購物件。對於當時的分業經營模式,桑迪甚至覺得並不需要擔心法律或監管限制問題,只要能提出好的合併想法就行。而評判想法好壞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是:要把目標定位為那些具有多樣化的利潤來源、雄厚的資產和可觀的國際業務的公司。
美林、高盛、運通,這些選擇都被一一否決。“花旗”,有人喊出這兩個字,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嘲笑。從常規的思維來看,這種想法就像中學課堂上調皮學生譁眾取寵的叫嚷一樣。
花旗是19世紀初成立還能夠生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企業之一,作為一家銀行,它一次次從榮耀與狂瀾的邊緣走過。它當時的身份是美國最大的銀行,也是全球金融服務業毫無爭議的領導者。併購花旗,無異於痴人說夢。
桑迪卻陷入了思考:“除去可行性考慮以外,這家公司在10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客戶和政府都對其品牌高度認可。旅行者集團在除銀行服務以外的金融產品上擁有巨大優勢,花旗則在幾乎所有銀行產品上擁有令人羨慕的優勢。”
這就意味著—如果二者合併成功,將會誕生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巨擘。而且,它的意義遠不是機構龐大這麼簡單。相互交叉補充的業務領域和合並後的驚人的資產規模可以有效地獲取規模效益,中和市場中的經營風險。
在戴蒙的支援下,桑迪很快將這一看似異想天開的想法納入日程。經過艱難談判,1998年4月,兩人導演了旅行者集團與花旗銀行價值700億美元的驚天合併,由此誕生了全球最大的金融公司—花旗集團,告別了華爾街許久的混業經營重新成為主流。
華麗轉身
桑迪與戴蒙可謂珠聯璧合,前者發現機會,談成一筆併購交易之後,後者具體負責機構、業務、文化、流程的整合,成功地化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