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對他似乎是一個次要問題,一個以少量代價即能為中原帝國所用的累贅。”這也為以後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有些現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
即使隋朝在滅亡前,周遍各國也是尊服大隋王朝的。《隋書》記載道:“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靺鞨、訶多、沛汗、龜茲、疏勒、于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範延、伽折、契丹等國並遣使朝貢。”
四、重視教育、尋求典籍、開創科舉、修訂法律(改革創新)
楊廣即位第一年,就在詔書中寫道:“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煬帝即位,復興教誘。”楊廣恢復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盡砥礪之道。”奉命視察各州的專使除了其他任務外,還要發現有模範行為、文才出眾和學有專長的人,經過考察,再把他們送往京師。“煬帝即位,復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之初。徵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於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於時舊儒多已凋亡,二劉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今古,後生鑽仰,莫之能測。”《隋書》《北史》記載,遠近儒生紛紛前來,並被組織起來互相辯論學術問題。一名高階官員給他們排列名次,上報隋帝。因此許多寒士得以重振門庭;典籍研究盛極一時,南北的傳統相容幷包。古代的典籍都被註疏。
楊在江南任揚州總管時就網羅學者來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間,共成書一百三十部,一萬七千多卷。楊廣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對於儲存我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
隋煬帝使隋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總括全國各地方的總結性地方誌。隋煬帝詔命天下諸郡繪製各地風俗物產地圖,編撰《諸郡物產土俗記》131卷、《區宇圖志》129卷、《諸州圖經集》100卷。隋煬帝下令編撰的上述地方誌書,規模宏大,既是承前啟後的總結性著作,也是編撰全國性方誌圖經的開端,影響深遠。“今於大隋聖世,圖書屢出。”
煬帝時的著名地理學家裴世矩,在奉敕去張掖,管理西域商人交市時,蒐集了有關西域的山川、風俗等資料,撰成《西域圖記》三卷。書中有地圖,有記述,還有穿著民族服裝的各族人的彩繪圖,是地理學名著。“依其本國服飾儀形,王及庶人,各顯容止,即丹青模寫,為《西域圖記》,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國。仍別造地圖,窮其要害。”
楊廣不僅興辦學校,還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封氏聞見記》記載:“煬帝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廊屋,列以貯之。”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大興城和洛陽建有大藏書殿,而最終的成果則是規模宏大的秘書省,在洛陽藏有珍本,藏書總數達37萬餘卷。為了讓兩京的宮、省、官府使用,楊廣下令建造藏有節錄本的觀文殿。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只還剩28,469卷,可惜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如果楊廣整理編輯收藏的這些書都留存到現在,那他無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帝王。
楊廣崇敬儒教與孔子於大業五年下詔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嘆,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在於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大業二年(公元606年)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楊廣建立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開設進士科,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說楊廣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品質而不是文才。煬帝時還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至607年,考試科目已經有了十科。這標誌著科舉制度的產生。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煬帝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臀力驃壯十科舉人。”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煬帝又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臀力驃壯,超群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四科舉人。”隋煬帝楊廣更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