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們心目中聖地…中國大唐,如飢似渴地學習強國的先進經驗。其剛毅決絕遠超今日中國爭先恐後往國外跑的國內精英們。
從日本到中國的航線,當時主要有三條。
第一條是北路,又稱新羅道,這是一條傳統的航線,由來已久,即沿著朝鮮半島西海岸航行,然後穿越黃海,在山東半島登陸;或繼續沿遼東半島東岸航行,然後橫渡渤海灣口,再從山東半島登陸。船隻都是在海岸線附近航行,補給方便,比較安全,不過花費的時間最長,每次航行都需要四五十天。
第二條是南路,又稱南島路,這是沿海島鏈航行的線路,從九州逐島南下,在根據洋流和風向情況在適當地方橫渡東海直到長江口一帶。這條線路風險較高,操作難度較大,需要很豐富的航海經驗才能走這條線路。
第三條是大洋路。這條線路不沿著島鏈南下,而是從值嘉島一帶直接橫渡東海到達長江口附近。大洋路的最大優點是距離近、時間短,但是補給困難,是一條有點賭運氣味道的航線。一旦離開值嘉島,中間是沒有任何島嶼可以停靠,必須一鼓作氣橫渡東海。能不能過,主要靠的是人品。
從630年(舒明天皇二年,唐貞觀四年)日本開始派出第一批遣唐使算起,到 894年(宇多天皇寬平六年,唐乾寧元年)停派為止,在兩百六十多年的時間裡,日本總共派過19次遣唐使。其中真正留學生性質的遣唐使有13次,其餘的6次,有的沒有成行,有的是負責迎來送往的。
初期的遣唐使,由於當時朝鮮半島的局勢還算是相對穩定,因此一般都走的是傳統航線,也即北路。
中期的時候,由於在朝鮮半島支援百濟而受到新羅的敵視,新羅一統江山後,便宣佈日本人為不受歡迎人士,嚴格限制日本船隊出入境,因此北路航線基本不通。日本方不得已,只得放棄傳統的北路航線,改走較為危險的南路。這條航線事故頻發,是高危航線。
後期的時候,遣唐使船隊不堪忍受事故高發的南路航線,改進了南路航線,採取激進方式,一股作氣衝過海峽,直奔大唐。要麼一帆風順,要麼船毀人亡,總之時間短,苦就苦一陣,好過在海上長時間的吃豬飼料。
遣唐使船隊初期只有一條船,百餘人,後來逐漸增加,在文武天皇時期和孝謙天皇時期(749~758)達到鼎盛期,有四條船,五六百人的規模。
一般來講,遣唐使團的常設正副領導職數設定為四個,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稱為遣唐四官。有時還在大使之上另設執節使或押使為最高領導。他們全權負責對唐的外交、貿易,管理代表團的日常事務。
日本對於遣唐使團領導幹部的選拔是非常嚴格的,其中一個硬性指標就是要帥,要玉樹吹風,*周黨,還有就是要有才,要懂外語,漢語說得比日語還溜,張口漢語,閉口日語,日漢互譯,毫無困難。
因為他們代表著日本的國家形象,要知道中國是禮儀之邦、詩書之鄉,派去的如果都是歪瓜裂棗,豈不丟了大和王朝的面子。
日本選拔的標準定得很高,選出來的使團領導幹部得到了唐朝朝野的高度評價,認為日本是禮義之國。如遣唐使粟田真人,中國史書就稱讚他“好讀經史,解屬文,容止溫雅”,意思他愛學習,文章寫得還可以,風度優雅、儀表堂堂。
禮義之國,用在日本身上,總讓不高興大人感到渾身彆扭,吃飯不爽。你比日本強大,把它徹底打服了,日本絕對是禮義之國,禮義得可以趴在地上舔你的腳趾頭;如果你不幸比它弱,別說是禮儀之國,就說它是野獸之國都是抬舉了日本。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十四章 山寨版大唐(三)
遣唐使團的隨員,一多半是有經驗的水手,另一半是日本國內各行各業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基本上都是學術帶頭人,有音樂家、畫師、學歷史的、搞翻譯的,他們的正式稱謂叫留學生。此外,還有宗教界人士,他們也有個正式的稱謂,叫留學僧。之所以全部派遣國內優秀人才,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吸收大唐先進的文明成果。
遣唐使團到達唐朝的港口後,先要向當地政府報告,不然就會被當作盲流嚴厲打擊。
報告過後,當地政府就會給飯吃,而且都是免費的。緊接著,當地政府會迅速派人向朝廷報告使團到達的訊息,然後朝廷出一個檔案,表示同意使團進京。這樣,遣唐使團就可以出發到長安去了。
但是少則百十人,多則幾百人的使團,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去長安的,寶貴的進京指標只有50個,多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