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人都只能呆在遣唐使返回路線上的城市裡等待,一般要等上幾個月甚至一年。
這段時間裡,這些人也不是沒有事情做。他們都要去當國際倒爺,透過國際貿易掙點外快。遣唐留學生都是公派的,國家是要給學費的,不過給的學費都是給的實物,有絹、布和棉。日本留學生把這些東西在唐朝賣掉後,換做現鈔,然後在回國的時候用剩下的錢再採購唐朝的特色產品帶回日本銷售,往往能夠獲利好幾倍。
有進京指標的留學生到長安後,先進入國子監學習。
國子監可了不得,是當時唐朝的最高學府,相當於今天的北大、清華外加中國人民政治大學,並且是一所國際化的學校,各國的留學生都可以在這裡進修。
國子監分為東西兩監,下設六學館: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
其中律、書、算三學館是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知識是學習的重點。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主要學習儒家經典,主要培養方向是培養大唐國家公務員。
日本留學生一般進入太學學習,食宿全部由唐朝政府包乾。日本留學生在國內沒吃過什麼好東西,這裡的伙食標準好得讓日本留學生覺得是到了天堂。所以,太學食堂裡飯量最大的往往都是日本留學生。
國子監學生每年進行考試,考試及格即為“及第”,如果透過吏部的公務員資格考試—“釋褐試”的話,就能出去當官了。
如果連續9年都考不中,就要強迫退學。外邦留學生也有考試的資格,所以,有不少外邦留學生透過在國子監的學習,最後考取了大唐的公務員。日本的阿倍仲麻呂和新羅的崔致遠就是這樣進入大唐公務員序列的。
在歷次遣唐使團中,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這兩人堪稱遣唐使中的傑出代表,日本史書稱頌最能“播名唐國者”,唯有他們二人而已。
阿倍仲麻呂是在唐玄宗開元四年,即716年,隨第八批日本遣唐使到的大唐,當時的仲麻呂年僅17歲。
仲麻呂先是進入國子監學習,幾年後畢業,成績相當的優異。因為他還考中了進士,一下子就當了唐朝的公務員。作為日本留學生,能夠過五關斬六將,擠上獨木橋,透過中國的官員選拔考試,相當的不簡單,必須有兩把刷子才行。
要知道,前前後後這麼多日本留學生,能夠透過唐朝公務員資格考試的,僅有阿倍仲麻呂一人。
當了唐朝公務員後,阿倍仲麻呂工作認真,兢兢業業,其能力得到大唐王朝最高領導—唐玄宗同志的高度肯定。
有了領導賞識,當官就好辦,更何況是最高領導。仲麻呂同志在32歲的時候,被破格提升為左補闕。
左補闕是諫官編制,隸屬門下省,行政級別為從七品上,放在今天,基本相當於縣處級。從行政級別上來看,品級確實不算高。
不過不要小看了左補闕這個職位,左補闕是諫官,專門評議朝政的,大大地重要。有很多接觸最高領導的機會,還可以給最高領導寫內參,在唐朝時一般都授給各方面都表現比較優異有發展潛力的大唐公務員。這好比今天大領導身邊的秘書,要說級別呢都不高,政治能量卻是大的驚人。
第十四章 山寨版大唐(四)
仲麻呂在左補闕這個位置上乾得很不錯,獲得一項難得的殊榮。唐玄宗同志賜給仲麻呂一箇中國名字,叫晁衡。
晁衡同志漢文水平較高,他本來就是一個文學青年,在日本的時候就長於和歌,到唐朝後瘋狂地愛上了唐詩,並且表現出了非凡的創作與鑑賞詩歌的能力。
大詩人王維、李白等唐朝詩協領頭人比較欣賞這個外籍公務員,將其吸收入大唐詩協。晁衡得以經常出席大唐詩歌文化沙龍,與王維、李白等詩人以詩歌唱和往來。
733年,日本第九批遣唐使到達中國,依例要求帶上已經結業的留學生和學問僧回國。
此時晁衡已經在中國待了16年,他有些想家了。
同時,吉備真備、大和長岡等知名留學生都要回國了,仲麻呂想與他們一同回去。
但他是唐朝的公務員,要遵守組織的紀律,是不能說走就走的。要打報告,要請示,要領導的同意。
領導沒有同意他的請求,所以走不成。
又過了很多年,到了752年的時候,第十批遣唐使藤原清河來到中國,晁衡再次向玄宗提出了回日本的要求。
玄宗同志開始堅決反對,不同意放人。
但此時仲麻呂已過天命之年,歸心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