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707 年,文武天皇駕崩,皇子很小,無法真正料理國政,於是文武天皇之母即位,是為元明天皇。
元明天皇上臺後,估計是認為原來的都城風水不好,讓自己早早失去了丈夫,因此立即安排人另選風水寶地營建新的都城。新都叫平城京,位於今天的奈良市。
710 年大和王朝正式遷都平城京,也標誌著日本歷史邁入了奈良時代。公元710年至784 年,歷史上稱之為奈良時代。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四章 山寨版大唐(一)
奈良時代,是一個山寨風盛行的年代。山寨的物件,不是別人,正是我國的大唐王朝。從政治制度、律法、建築等等,凡此種種,無所不山寨。
之所以日本要不遺餘力地山寨大唐,是因為真正認識到了大唐的強盛,尤其是白村江之戰,更是讓日本舉國上下的頭腦清醒了許多。
日本民族有臣服強者的傳統,也就是說你對它客客氣氣的,它會認為你好欺負,就會蹬鼻子上臉,要騎到你的頭上拉屎,屬於給臉不要臉的典型;要是你把它痛扁一頓,把他打痛了,打服了,它就會服服帖帖地,心甘情願地讓你在他頭上隨便拉屎撒尿,而且毫無怨言。
日本在認識到大唐的強盛後,便開始積極討好唐朝,著力修復與大唐的外交關係,如唐朝滅掉高句麗後,日本就任命河內鯨為賀大唐平高麗使專程前來拍唐朝的馬屁,渾然忘記自己曾經同高句麗把大腿使勁往一條褲子裡面蹬。
由於馬屁外交搞得有聲有色,日本和唐朝的外交關係逐步恢復。
修復了外交關係後,日本有了新的想法,就是想要像大唐一樣強大。
怎樣達到這個目的呢?
那就是將山寨進行到底,全面模仿,山寨大唐。
山寨的主要方式就是派遣官派留學生—遣唐使,到大唐去考察,系統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全面山寨大唐。
唐朝看到這個窮鄰居雖然窮點兒了,有時候腦袋有點兒打鐵,犯過錯誤,但認識錯誤比較快,認罪態度較好,總體來說還是比較乖巧的,於是大度地同意日本派遣遣唐使來開展山寨活動。
接納遣唐使,對唐朝來說,完全是個形象工程,根本沒有經濟效益。日本的遣唐使每次都會獻上朝貢的貢品,但他們的貢品價值相對於唐朝給予的賞賜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接待遣唐使,在經濟上對唐朝而言,是個賠錢的買賣。
唐朝看重的,只不過是四方蠻夷來朝的盛世氣象罷了。
日本派遣遣唐使,好處很多,一是可以系統地學習唐朝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以達到山寨的目的;二是可以獲得大量的賞賜;三是遣唐使及其隨員還可以當國際倒爺做跨國貿易賺外快,所以態度一直很積極。
但是,儘管好處多多,當遣唐使還是一個危險係數很高的職業。主要的危險來自浩瀚的大海。
那個時候,海運事業還不發達,海上航行很危險,經常出現翻船事故,還有神出鬼沒的海盜跳出來叫囂:我要打個劫。
加之日本太窮,提供給遣唐使的飲食條件非常差,尤其是走南路航線的時候,基本上是豬仔待遇,吃的是發黴的乾飯團,喝的是富含微生物的生淡水,而且就算是這種豬飼料,也不一定能保證足額供應。
所以,失事的船隻很多。改走南路後,更是事故不斷,基本上每次都要出事,只有第八次遣唐使人品最好,來去平安,其他的,不是去的時候出問題,就是回來的時候出問題,總之是要出問題。
如第十一次遣唐使第一船,在歸途中遭遇風暴,先是副使小野石根等38名日本人和唐使趙寶英等25名中國人被捲入海中淹死。後來禍不單行,這隻船又折為兩半,一隻變兩隻。船尾有 41人,船頭有56人。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兩個半截船居然都沒有沉沒,又都沒有衛星導航,居然還分別飄回了日本。奇蹟啊,奇蹟,這船上剩下的遣唐使人品肯定大大地好。
第十三次遣唐使出發的時候,第三船上的人估計人品有大問題,舵折舷脫落,海水灌入船中,大多數人淹死。
據日本學者估計,日本遣唐使船隊的失事率在25%左右,風險可算是想當的大了。
第十四章 山寨版大唐(二)
儘管充滿風險,很多遣唐使光榮地餵了王八,豐富了海洋生物的食物鏈,卻擋不住日本仰慕大唐、山寨中國的堅定決心,一批批官派留學生兼國際倒爺前赴後繼,勇往直前,懷著大無畏的勇敢精神,奔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