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部分(第1/4 頁)
的好。兒子會念書,女兒也有禮貌,這要是順順利利的發展下去,說不得又是一門書香之族。
而且,雖然江知府命裡有些孤寒,是的,江知府完全就是個孤兒一樣的存在,江知府父母姓誰名誰,都沒人說得清楚。但,江知府岳家也是一門本分人家。至於親戚,雖都是做生意的,卻也並非盤剝之人。如胡文這種每年往北昌府學捐五百銀子的事,就很得蘇參政欣賞,覺著即便身為商賈,胡文這種也算儒商了,且有深名大義之舉,便為商賈,亦無損品性。
於是,當胡文一家子奉著胡太爺胡老太太過來北昌府時,蘇參政此方知曉胡家原來出身官宦書香之家,蘇參政難免說一聲,“怪道胡財主有捐濟府學之心,原是家學淵源。”
是的,不論什麼年代,都講究個家學出身的。
胡文能把胡太爺胡老太太帶來北昌府,頗是出乎何子衿的意料。
雖然三姑娘走時就說了要接兩位老人家來北昌府的計劃,何子衿卻一直不大看好此事,一則胡家老太太老太爺上了年歲,子孫們不一定放心他們遠行;二則就是誰還沒點兒私心呢,這幾年,胡家也有幾個出息人,但胡家可還沒分家呢。這麼把胡太爺與胡老太太接來,胡文又只是長房庶孫,不說別人,胡文嫡母胡大太太就不能允准。
不想,胡文當真是出人意表。
重陽提前騎快馬回家收拾屋子,大家就知道胡太爺胡老太太已經在路上了。兩位老人家來的當天,重陽早早把家收拾妥當了。何江三家也很體諒兩位老人家遠道而來的辛苦,都是第二天才過去說話的。
胡太爺接待的都是江老爺江太爺何恭阿念這些男人們,見阿念何恭並不因得了官而自得,還如往時那般謙遜有禮,胡太爺心裡十分熨帖,覺著當初給孫子結這門親結的太對了。他早就說何家是寬厚之家。胡太爺很見老了,但其實才七十幾歲,不過,這個年紀在古代已經可以稱之為長壽了。
胡老太太與胡太爺是結髮夫妻,今已滿頭霜雪,氣色卻是不錯,胡老太太與何老孃、江太太、江老太太道,“真是不出來不知道,年輕時隨著我們太爺天南海北的做官,還以為把世間景緻都瞧的差不離了。今次出來,可又是開了眼界。這北昌府可真好,要在咱們蜀中,這會兒正是大暑天,熱的了不得。一進北昌府,就覺著清涼宜人。”
何老孃連忙道,“是啊,冬天也好,這炕一燒,不曉得有多暖和。在咱們蜀中,我家那炕還是那短命鬼活著時跟一個北面兒來的工匠學來的手藝,可咱們蜀中吧,冬天也沒冷到要燒炕的地步,燒炕就熱,不燒吧,就冷。倒不如北昌府,冷的舒坦。”
胡老太太笑眯眯地,“那冬天肯定好過。”
“好過的了不得,再沒有這樣暖和的了,咱們冬天還能去湖上坐冰爬犁,歡暢的很。”何老孃說的滿面歡樂,她老人家主要覺著,北昌府簡直就是她家的福地,孫女婿到這兒升官兒升的飛快不說,就是兒子,官路也是順順遂遂的。而且,北昌府物價便宜,雞鴨魚肉樣樣不缺,尤其多野味兒,還有參葺這樣的貴重藥材,三姑娘一家子也在這兒得了來錢的營生,何老孃就住的不想走了。如今胡老親家也來了,何老孃更是高興,覺著平時又多了個說話的夥伴。更兼重陽這親事也定了,何老孃就說起來,“親家還沒見過重陽定的那陸家姑娘吧,極是溫柔賢淑的女孩子。”
“我正想著安置好了見一見呢。”胡老太太過來,一則記掛胡文這個庶孫,說來胡家也有幾個庶孫,但或者因胡文自小是跟著老太太、太爺長大的,胡老太太就格外的惦念。二則就是記掛重陽的親事了,在家時聽三姑娘和胡文都說過,翰林家的孫女,胡老太太聽的十分歡喜。胡文轉行商賈事,胡太爺嘴上不說,心裡未免生憾。如今重陽定了書香門第的姑娘,胡太爺心裡就安穩了。孫子重孫子都不是念書的材料,這也強不得,但,還是要記得自家出身書香之家,記得這份老祖宗傳下來的念想,總有一日,後輩有德,定還能重歸書香之列。
何老孃對陸家知道的也不多,事實上,她連陸大姑娘都沒見過,也難為她老人家說的跟眼見似的。還是何子衿幫著補充一二,“針線廚藝都是通的。家裡自小教的詩書,陸家大姑娘年紀略大些,已不適合再去女學唸書,她家二姑娘三姑娘現都在女學讀書。是個溫柔可親的孩子。”
胡老太太笑道,“子衿都這樣說,定是錯不了的。”
何子衿笑,“三姐姐的眼光,再沒差的。”
三姑娘笑著幫著幾位長輩換了殘茶,道,“這也是咱們兩家的緣法,重陽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