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3/4 頁)
“仲景的《傷寒論》裡寫的,沒有錯!”
陳婷嗤笑,她本來是覺得這個講師太年輕,不管怎麼樣,肯定不靠譜,所以才發出質問。沒想到,竟然會有人跟她辯論。
“你的意思就是《神農本草經》裡記載的生石膏氣味辛甘大寒,就是錯的咯!”陳婷反駁。
張婉說道:“對!”
陳婷又嗤笑,“你以前有學中醫麼?”
“一直在學!”
張婉一出口,教室裡譁然一片,竟然真有自帶中醫來燕京醫學院的啊。都是同齡人啊,這成績得拉開多遠。
陳婷咯咯咯的笑了起來,推了推眼鏡,“既然你以前有學中醫,那應該知道為什麼吧!”
張婉神色複雜,“我不知道。”
“那我告訴你,生石膏的化學方程式,是caso4·2h2o,微溶於水,這個,大家高中化學應該學過。如果作為湯劑的藥的話,應該說溶於水的那部分,才起了藥性。大部分都沒有溶於水。如果要2錢生石膏全溶於水的話,大家可以算算需要多少水,但湯劑最多一副也就三碗,所以2錢生石膏,都不可能完全溶於水中,卻能起到很大的效果。”
“倘若同樣熬出來的藥是三碗,就算加再多的生石膏,也沒有用處,藥性根本就沒法溶到湯藥裡!”陳婷臉上帶著自信。
夏小婉只是微笑的看著陳婷,“所以你的結論是……”
“古書上的記載,都沒有錯!”陳婷認真道。
夏小婉點點頭,“用化學實驗來認證生石膏的溶解性,從而判斷生石膏的用處,有這個想法是好的。畢竟,你有認真的思考過。如果你以後把這種研究精神全放在每種藥材的藥性融合,或者單一藥材的藥性上,會很厲害。”
她掃了一眼在座的所有同學,“大家有這樣的探究精神,確實很好。不過我還是要叮囑大家,千萬不要把曾經學過的化學、物理等知識搬到對中草藥的認知中。可以用此來感受中草藥的性狀,但絕對不能拿來解釋中草藥的藥性。如果能解釋的話,化學、物理都出現了那麼多年,國外對中草藥的接觸也有好幾百年,難道真以為沒有人用此來解析過麼?”
“中醫最終還是依附與傳承許久的文化,咱們華夏,很多時候,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中醫也有這麼個意思。哪怕是同一個師傅教出來的,同樣都是名醫,開的藥方完全是兩個不同方向的,都能治療一種病。不能說誰對誰錯。咱們繼續拿生石膏作為例子,以前我做過這樣的實驗,同一種病,同樣都是傷寒重病患者,在用2錢和2兩,4兩,6兩等不同劑量作用於人體,但事實卻是,藥效完全不一樣。用了4兩的,比用了2錢的效果要好很多很多。如果按照陳婷同學以化學生石膏的溶解度來講,效果應該是一樣的,但事實就是,不一樣。”
“張婉同學說不知道,其實也可能不是不知道,只是講不出來。因為知道效果,也無所謂是否知道其所以然,她只是說不出口。就是所謂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中醫跟古代文字傳承也是一樣的,主要是意境和思路。哪怕是同一個字,如果仔細的去想,去品味的話,每個人的看法也是不同的……”
夏小婉前面講得很清晰,但後面所講的,給人的感覺卻玄得很。
“以我自己作為例子,除了看中醫書外,我還得看《道德經》《易經》,雖然不一定非得看,但我不得不承認,看了這些書後,對於中醫上的很多理解,更快更清晰。”
夏小婉的聲音平緩,“或許又有同學說了,照這樣說,古代很多中醫都精通周易八卦?當然不是……很多醫生在古代,也沒有讀書的機會,更多的,是從學徒開始做,做學徒的時候才開始認字,根本就沒有條件,也很難理解這些。但他們還是照樣成了醫生。我想說的是,古代有名點的中醫,都會對周逸八卦以及其他道家學說有所涉獵。”
“說道這裡,可能大家又開始疑惑了,既然很多醫生都沒看過那些書,甚至只處於能認字的水平,怎麼能成為醫生,怎麼給人看病?這也有中醫的一個特性在裡面。中醫……跟西醫有部分相同的,那就是症狀。中醫也有很清晰的症狀描述,興許大夥兒小時候,爺爺奶奶那一輩的人,在你們生病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刮痧。吃了涼的東西,把手窩的地方使勁的刮。普通人,刮四五下,只會發紅,但肚子受涼的人,颳了四五下是紫紅色的,刮久了,會變成紫黑色。正常的人需要刮很久,面板才會出現這種反應。爺爺奶奶輩的也不是醫生,他們卻知道怎麼治病。甚至我還見過有人看了醫書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