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心,想要壓制張氏,堅持要求留下孫女。
那時張氏只得一個女兒,立足不穩,不敢違了婆母的意,只能把長女宋知秋留了下來。
老夫人如願留下了孫女,開始籠絡孫女的心,並時不時挑撥孫女對張氏的感情,但她如意了沒半年,張氏竟又懷上身孕,隔年還生下了孫子。
老太爺和宋力剛欣喜萬分,唯有老夫人欣喜之下,還有幾分憋氣,但兒子兒媳遠在封州,她不痛快也無可奈何。
兩年後,老太爺病逝,宋勇毅帶著妻兒回鄉主持後事,老夫人傷心之餘還不忘耍心機,想方設法要留下孫子,一番婆媳鬥法後,最終因宋勇毅不忍寡母傷心,便壓下了張氏,做主把宋勇毅留了下來。
如願把孫兒留在了身邊,老夫人心中痛快,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籠絡和挑撥。
在老夫人的挑撥下,宋知秋和宋勇毅都對母親的感情並不深厚,宋知秋還好,因著老夫人對於女訓的看重,宋知秋被教導的很看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很看重自己的名聲,所以她明面上對於母親張氏是很尊重很親近的,但宋勇毅是男兒,他的行事就比姐姐肆意多了,尤其有老夫人的撐腰,宋勇毅對母親張氏的態度很是敷衍,明面上知禮,但說出來的話卻常常令張氏傷心難過。
宋力剛是駐守邊境的大將,無旨不能離開駐地,宋知秋和宋勇毅自小就遠離宋力剛身邊,幾年也見不了一面,對父親的感情自然不可能深厚,但他們也知道父親是家中的頂樑柱,是一家之主,他們必須聽從父親的話,所以他們對於宋力剛這個父親是尊重的,但也只是尊重,而不是親密,說是父子父女,世間至親,但在宋知秋和宋勇毅心中,父親更像是陌生人。
每年都是張氏一個人回祈州老宅為老夫人賀壽,張氏每次都會在祈州受許多氣,不僅有婆母的氣,還有長子宋勇毅的氣,仗著有老夫人撐腰,宋勇毅對母親不敬的很,與母親的口頭爭執不少。
因著兒子的叛逆,張氏每次回封州都要傷心難過許久,年年如此,宋力剛就起了將宋勇毅接過來親自管教的心思,但老夫人一直攔著,直到宋勇毅滿五歲,宋力剛發了好大一通脾氣,直接派了親兵過去“接”宋勇毅,老夫人才退讓了一步,同意每年讓宋勇毅去封州一個月。
但錯過的時光已經無法追回,宋勇毅的性子已經被養得有些歪了,雖說老夫人對孫兒是一片真心慈意,但老夫人受限於眼界和見識的狹窄,只知道一味的順從孫兒的意,所以宋勇毅便養得驕縱懶散。
見到兒子不成器的樣子,宋力剛氣不打一處來,他是統領三萬將士的主將,行事講究軍規軍紀,賞和罰是他最習慣的管教方式,所以管教兒子也按這個套路來,宋勇毅落到他手裡,那可真是一肚子的血淚。
宋勇毅被罰怕了,於是對著父親就有些躲,宋力剛見到兒子竟然敢躲他,心中更加生氣,罰起他來更加狠,這麼一來一往,父子倆的感情越發不好了。
父子關係不睦,有老夫人私心而埋下的前因,但也有宋勇毅自己種下的因,宋勇毅自個性格偏於執拗,容易堅持己見,只要是他認為是對的,不管是勸說還是責打,他都不改前意,就連表面上的假裝示弱屈服都不肯,這種執拗,若是說得好聽些,倒也算得上是威武不能屈了。
但是這樣的性格,在宋力剛教訓宋勇毅的時候,就只能是火上加油了,有一次宋力剛動手打的狠了,差點把宋勇毅打廢,在那一次後,老夫人和張氏都心疼壞了了,堅決不肯宋力剛再親自動手管教兒子了。
宋力剛被母親、妻子、兒子的行為給氣到了,乾脆就撒手不管了,讓兒子如母親和妻子的意,去走走從文的路子,他就給兒子幾年時間,倒要看看他到底能走到哪一步。
因著對父親的害怕,宋勇毅倒是一心想學好國文往文臣的路子走,免得日後被父親以子承父業的理由逼著他進軍營,然後天天待在父親身邊受苦受難,但是宋勇毅的讀書天賦實在是一般,他是努力學習了,可是做出來的策文卻不夠好,既沒有世情通透的靈性,也沒有劍走偏鋒的鋒銳,成績不上不下,算是中等之流,以這樣平凡的成績,走文臣的路子實在是有點難出頭。
從內心裡,宋勇毅不想從戎,不想學武,雖被父親逼著,宋勇毅的武藝也只是練了個馬馬虎虎,宋勇毅一心想從文,但是他從文的資質實在不夠,成績一般,這不是努力就能彌補得上的,武不成,文不就,宋勇毅在文武兩道上就這麼不上不下的吊著了。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宋勇毅也曾想過自己的未來,他左搖右擺,難以抉擇,也曾為該從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