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3/4 頁)
明啟搖頭笑著,讓外甥女們自去挑禮物,去說正事了。
他這次上京,原是為的兩家合作的絲綢生意。
夏明啟也沒有想到,當吃了頭兩年的辛苦,把素綢生意做上正軌之後,竟是以燎原之勢,迅猛的發展開來!
江南自來富庶,民間實在有太多想買絲綢卻穿不起官綢的百姓了。夏家絲綢的出現,剛好填充了這一塊空白。
雖說庶人不可穿綢,但人家逢年過節,成親做壽時穿兩件又怎樣了?哪家官差好意思去管這種閒事?更何況他若買了去做被面呢?要怎麼管?
再說普通百姓尋常還捨不得拿綢子做外衣,生怕磨壞了,如今的江南很是流行做一種可以兩面穿的襖。平日居家穿布面,遇到待客過節,才翻過來穿裡頭綢子的那一面。
這樣的衣裳,你能說他違規麼?
是以如今夏家的四喜齋,雖只有如意紋,萬字紋,蝙蝠紋和蓮紋四種最簡單的織花素綢,卻極是好賣。哪怕顏色也只有正紅,寶藍,天青,松花四種,也經常賣到斷貨。
說到這兒,寧芳再次對做了一輩子生意的外祖父夏老太公佩服得五體投地。
就是他,在大兒子準備進軍這一行時,給了最好的建議。
既然專攻素綢,那就在花色和顏色上都做到最精。
顏色只染尋常百姓最常用到的四種,花色也只有最常見的四樣。再配合著四喜齋的名號,反正人生四大喜,添丁進財,增壽成親,隨你怎麼理解,夏家鋪子總能滿足你。
真別說,有時大俗即是大雅。
夏家在這麼定下鋪子基調之後,反而生意極其好做。
還有新任江南鎮守太監萬大有帶來的織工,到底是宮裡出來的人,手藝極好,硬是把夏老太公定下的這四種花樣顏色織染得登峰造極。
普通卻不平庸,簡單卻不簡陋。用百姓的話來說,就是怎麼看都比別家東西順眼。於是一下子,就把四喜齋的名頭給闖了出來。
因夏家帶起的風潮,如今外頭也有不少民間布莊在仿四喜齋的顏色料子,可都沒四喜齋做得端正精細。
況且人都是這樣,一旦習慣了先出來的東西,總覺得還是四喜齋的東西好,便是別人做得再好,也很難超越了。所以現在有些精明的商家,就開始琢磨自己的特色面料。
見有商戶衝擊了自家生意,夏明啟原還怕寧芳身後的合作者們穩不住,讓她找個機會去解釋一下,誰知他們竟是比夏明啟想得還明白。
程嶽深知,沒有誰能一口氣吃下整個市場,做生意要發財,但也要給人留有餘地方是長遠之計。
至於萬大有,他更乾脆。
“原先我還怕你們這生意做大了收不住,如今多些人來做,倒越發顯得不扎眼了。我看如今這樣,就很好。”
他在宮裡混了大半輩子,見多了起起落落,更記得自己是為了什麼才來到江南。
如無意外,他是會在金陵鎮守太監一職養老送終的,所以每季有穩定的收入就夠他開心的。要是真把生意做得太大,他還怕招人忌恨。
所以沒人扯後腿,夏明啟也可以安下心來,專心只做這四花四色。弄得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竟是讓他把名氣越做越大,各處分店也越開越多。
以至於連程嶽都覺得,就憑四喜齋的水準,完全可以賣到京城來。
這可是大事。
天下所有的商鋪無不以在京城打出名號為榮,夏明啟自也願意,所以才決定親自到京城走一趟。否則若是在天子腳下砸了招牌,那可就丟人丟大發了。
此時寧家剛好也發生了一些事,需要有個信得過的人上京,幾件事湊到一塊兒,夏明啟就更是非去不可了。
而寧芳此時也才向他明示,家裡的絲綢生意,背後是得了英王府的大力支援。
其實這事夏明啟早猜著了,單看外甥女每回到年底做賬分錢時節,總會差人往京城裡送,他心裡就有數了。
只是寧芳一家不方便說,他就裝糊塗了。
但這回既要去京城開店,就非得有人照應不可,是以寧芳才悄悄透了實情。夏明啟也不生氣,反而覺得很是應該。
順便還把這幾年賬本帶上,到英王府跟人詳細的報了個賬。
有些事,別人不問,你也可以不做。但若是做了,在別人心中的印象就一樣了。
不論是為自己,還是為了妹妹一家,夏明啟都是用心良苦。好在他的這份付出並沒有白費,起碼程嶽體會到了。所以這回夏明啟上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