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部分(第1/4 頁)
哦,倒是有一個爭氣的,只可惜又不能栽培。
翻著慶平公主遞上來的摺子,皇上心情略複雜。
這個孫女倒是膽大,想跟侯家一起做邊貿羊毛生意竟也不瞞著他,主動向他彙報不說,還表示如果賺到錢,以後願意少拿些俸祿,讓皇上少替她操心,好安心將養身子,也是她盡孝的一份心意了。
永泰帝當然知道,這個孫女並不是真的不要公主俸祿,要是皇家連一個孤女公主的俸祿也給不起,那也太打臉了。
慶平公主故意這麼說,就是藉此來向皇上表忠心。至於她要做的這門生意可能有點打擦邊球,皇上也就不會太過計較了。
說實在的,比起許多皇親國戚暗地裡做的那些見不得人的買賣,慶平公主做點收羊毛羊絨的小生意,已經算是夠純良的了。
況且若是能讓異族牧民們安心放羊,減少對邊關的侵擾,於邊關安穩也是有利的。
當然,她也肯定會因此事,拉拔起侯家,做自己的助力。
但瞧瞧人家這事辦得,不說一箭三雕,也稱得上是面面俱到了。且折射過慶平公主的心胸手腕,硬是比幾個叔伯高出一截不止。
不忸怩,不造作,既不假裝清高唱高調,也沒有降低公主的品格。凡事佔著理,還有孝之大義當擋箭牌。
橫豎她一個半出家的女孩,又不能嫁人,就算掙出潑天富貴,還能便宜到別人家去?
所以永泰帝掂著慶平公主這份摺子思量再三,最終批了三個字。
“知道了。”
這樣模糊的態度,相信慶平公主這樣的聰明人,會懂他的意思。
就是表示永泰帝知道了此事,沒有反對,那就是默許她做。
但批上這三個字,也是警示她事情雖然可以做,但不要出格。否則被他抓住把柄,也不會讓她好過。
至於昌樂公主,到底是疼愛了多年的親生女兒,就算不為了她的臉面,只為了皇家體面,如今給世人當成半瘋子,也實在不象話。
所以皇上發招了。
第553章麻煩
永泰帝下了第一道聖旨,說是有神仙託夢,要至親茹素,抄寫經文百遍,方可為他解厄消災。
而昌樂公主孝順,主動請纓抄寫經文,善心可嘉,所以皇上特賜筆墨和文房寶物等等。
如此一來,昌樂公主搬回公主府就有了臺階。而世人知道了皇上的態度,還是維護兒女的,也就默默的閉上了嘴巴。
但同時,接下來另一道聖旨才更加引得世人矚目。
永泰帝下的第二道聖旨,是命鎮守各地的老藩王,挑選王府之中,未婚的優秀子弟送往宮中,給十四皇子做伴讀。
誰都知道,十四皇子是個才出生幾個月的奶娃娃,離說話識字還有好幾年的工夫,皇上這麼早就要人來做伴讀,到底能讀個什麼名堂?
且不是要年紀相當的子弟,而是隻要未婚的都可以。
那若是來個十七八歲,表現又特別優異,皇上是不是還有別的意思?
譬如,易儲?
相比起新君的冊立,昌樂公主那點水花,顯然不夠瞧的。
於是京城之中,最熱門的話題瞬間變成,皇上究竟是真心想給未來的儲君養幾個幫手,還是有了從旁系挑選子弟繼承大統的心意?
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皇上對宮中現有的幾位成年皇子不滿意。
甚至可以說,是相當不滿意。
否則哪個當爹的,願意放著自己的親生兒子不要,要個堂侄來繼承家業?
一時之間,京城的風向如同薄冰下的河流,表面平靜,底下已經暗流湧動。
只這些動盪,英王府是一概不理,只管關起門來過日子。
寧芳因懷著雙胎,肚子本就比尋常人長得快些。且她年紀又小,還是頭胎,太醫說極有可能七八個月就會生,是以王府上下無比重視,自那日去戚家赴過宴,程嶽都不叫她出門了。
全家人都盯著她,生怕出點子意外。
可即便如此,還是有麻煩找上門來。
梅氏。
寧懷瑜的正妻,寧芳的嬸孃。
就算兩兄弟已經分了宗,寧懷瑜也已經改姓為鄒,還按不知從哪兒摸出來的鄒家家譜,給自己起了個大名叫鄒賢。
但畢竟兩家還是親戚,就算為了老爹的名聲,寧芳也不好說不見。
先命人把謝二夫人請了來,方才允梅氏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