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第3/4 頁)
則你的父親何以要去桃縣當縣令?你們姐妹又何以入宮,骨肉分離?你也不必急著做決定,且想想吧。那香茜的私財我會將你的一半送來,至於我答應你的條件,依舊算數。”
說完,她就頭也不回的走了。
只是走前,那戰意熊熊的雙眼給了寧芳極深的印象。
她終於明白,為何文鴛姑姑一直不肯出宮了。只怕她是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能輔佐貴人,為周家平反的人吧?
象文鴛姑姑會打聽寧家的事,寧芳自然也會了解她的過去。
周家世代乃是史官,家風清正嚴謹。
而周文鴛的父親在侍奉先帝起居注時,因為如實記錄先帝一樁醜事,被判宮刑。她父親不堪受辱,又無錢贖罪,憤而自盡。
先帝震怒,把周家女子沒入宮廷,充作奴婢,男子則流放千里,發配邊關。
進宮的女子很快都在操勞的生活中折磨而死,只有周文鴛,因小時格外聰明伶俐,被永泰帝元配,孝恭皇后看中,召到身邊伺候。然後一步步,爬到今天。
只可惜還沒等她成長起來,孝恭皇后便過世了。
而文鴛姑姑因為書讀得好,又極守規矩,說來還是皇后娘娘親自調理過的人,便到了繁英殿執掌教導之職。
雖然在宮中也算是頗有權勢,可又有什麼用呢?就好比香茜,也算是有頭有臉的姑姑,可到底是僕,一個不好,就被打落塵埃,逐出宮庭了。
而宜華公主,不管她犯了多少錯,只要她佔著公主的身份,是宮中的正經主子,皇上還不得護著她?
所以周文鴛這些年在宮中過得頗為糾結。
她深惡這個宮廷,不想多事,也不想和宮裡人結交太深。但父親的冤屈又沉甸甸的壓在她身上,讓她想替父親翻案,替邊關可能還活著的周家男丁們,爭取一個活著返回京城的機會。
可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她得有個得力的主子。
要說宮中有潛質的女子,從前也不是沒有。可在文鴛的扶持下,有些不夠聰明,便如曇花一現般凋零,又有些太過聰明,在剛剛得志後便急著把周文鴛甩掉,等到失勢又求上門來。
原本,周文鴛是灰了心的。
但心中的那份不甘又讓她無法離開宮廷,去安然享受安寧人生,所以只得在宮中繼續苦熬下去。
但寧芳的出現,尤其是聽到她今天的這番話,卻讓文鴛重又升起希望。
這個小姑娘很聰明,卻不奸詐,她善良,卻不迂腐。
她並不願意做永泰帝的妃子,但並不意味著她以後就不能嫁給一個有足夠權勢,影響宮廷的人。
如果說寧芳從前是打死也不會想著攀龍附鳳之類的事,可是文鴛的話卻讓她不得不正視起一個現實。
寧家,需要一個穩固的支撐。
如今,英王府承擔了這個角色,可能靠人家一輩子嗎?
當然,寧家也可以放棄這一切,寧懷璧退出官場,他們一家重新回到梁溪老家,過安穩富足的生活。
可那樣的人生,真的有意義嗎?
寧芳還記得,在全家去到桐鄉縣時,寧懷璧一路帶著他們走在鄉間,看他治理過地方時,一路都不斷有鄉親們過來打招呼,一路都不斷有鄉親們送來瓜果雞鴨,誇讚寧四娘教子有方,祝福他們一家和樂安康時,她爹臉上那耀眼的滿足與喜悅。
寧懷璧十年寒窗,十年冷遇,所求的也不過就是這麼一個施展所長,造福於民的機會罷了。
夏老太公也曾直言,他愛錢,更愛賺錢,並不是喜歡錢帶來的物質,而是喜歡在賺錢過程中那種破除萬難,奮鬥的快樂。
小富即安也是福氣,可如果人有這個能力,為什麼不去努力奮鬥,過更為理想的生活?
寧芳也希望家裡的兄弟姐妹都能過上好日子,可如果她們一家不努力,就此打道回府,那麼安哥兒還能成為鼎鼎大名的“寧掃地”麼?
她的兩個妹妹又如何一個成為做侯夫人,一個成為留芳後世的大才女?而她們的娘,夏珍珍又如何贏回牌坊,成為整個家族的驕傲?
在後世的寧芳翻看歷史時,只看到這些榮耀與顯赫,但當她真的身歷其中時,才發覺其中的艱辛與努力。
所以,她不能退。
就算不願留在宮中做貴人,寧芳也開始模糊的覺得,若能為自己擇一門好親,對家族自是更好。
這並沒有什麼好羞恥的,婚姻,不就是結兩姓之好?
寧芳不是要拿自己當犧牲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