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 頁)
,上下溪村絕對有人家能改換門庭!
或者就看如今,要不是程嶽帶來的蠶絲生意,幫著解決了夏珍珍的賭約,寧守信能那麼痛快的讓出半爿花園給她們一家住?
而沒有蠶絲生意,夏珍珍又拿什麼回報孃家人?
而她若沒有跟夏家的和解,寧芳如今又怎麼能得到大舅舅的指點,做起高粱飴糖的生意?
一環一扣,皆有始終。
在別人的命運不知怎樣時,寧芳忽地意識到,她的命運因程嶽的出現,正發生著不易察覺的變化。
還全是好的。
顧家受了寧家恩情,隔了多少年,都記得要報,可如今她從程嶽身上收了這樣大的好處,可要怎麼報答?
在寧芳歪著小腦袋發愁的時候,遠在京城裡的人,卻也在擔心著她。
第87章擔心
京城。
英王府內兩位夫人本帶著丫鬟婆子來給小叔子量冬天要做的新衣裳,忽地收到寧芳來信,便一起坐下聽一聽了。
這信是寧懷璧剛歸家時,命女兒寫了替他報平安的。因兩家認親,全因這個女兒,寧芳年紀又小,故此只要沒什麼大事,書信來往倒多由寧芳執筆。
只是江南到京城路途遙遠,寧家又沒什麼門道去走官道加急。故此等京城收到時,已經是寧芳一家都搬到金陵的時候了。
大夫人裴氏對寧懷璧印象不錯,聽著掰了掰手指頭,“算算日子,如今懷璧也該去赴任了吧?芳姐兒信上可有說,要不要帶她們母女同去?”
程嶽搖頭,“不去,他分到的可是個窮縣。橫豎離得近,常回去看看也就是了。信上倒是提起,她們家想搬回金陵去。”
他說著話,已微微皺起了眉。
裴氏沒留意,只是笑道,“也是,鄉下日子苦,還不如回金陵。既能開眼界,親戚又多,相互之間也能有個照應。”
可二夫人謝氏卻是冷笑,“親戚多就有照應?怎麼我在京城這些年,卻沒人來照應咱們家?還有芳兒她爹路上救的那個謝家孩子,雖遷到臨海了,卻也是咱們山陰謝氏沒出五服的正經本家呢。可遭了這麼大難,都逼得要跳河了,怎麼就不敢回去求助?”
大戶人家,對外時雖同氣連枝,可內裡鬥爭卻錯綜複雜。
裴氏家世單純,孃家又和睦,對此沒什麼體會,可謝氏卻是深受其害,“要我說,三弟你趕緊去個信,還是勸她們一家留在梁溪鄉下吧,至多將來幾個女孩的親事,咱們也幫著想想辦法。否則真去了金陵,別眼界沒開到,卻盡給人下絆子了!”
程嶽方才就是想到此層,才會皺眉。
寧芳母女雖有些小脾氣,卻都是良善之人。尤其夏珍珍,性子綿軟得簡直可以都有些怯懦。可在大戶人家裡,若為母不強,怎能護得住孩子,尤其還是女兒?
不過此時去信恐怕為時已晚,以程嶽對寧家,尤其是對寧四孃的瞭解,估計還是考慮孩子們的前程更多。如今只能去封信,提醒寧芳那丫頭要多加提防了。
正當此時,一個下人忽地匆匆來稟,“皇上派了小太監來,請三公子即刻進宮下棋!”
裴氏謝氏皆是一愣,好端端的,永泰帝招她們家小叔子下什麼棋?就算如今太醫院診斷程嶽癆病漸好,也不再那麼禁止出入宮禁,可還是要細心保養的。
但皇上召見,能不去麼?
程嶽很快換了件衣服,隨那小太監走了。
等到了宮門口,那小太監才覷個空檔,悄悄耳語,“三公子勿要擔憂。只因江南連日暴雨,前朝吵得厲害,卻又拿不出個象樣的賑災章程,皇上心煩,才請您進宮下棋解悶的。”
程嶽微微頷首致謝,手一翻便遞了個裝銀子的荷包過去。
可小太監卻不肯要,“小的師傅,連材公公已經收了公子一份大禮,如今小的不過帶句話,可不敢收。”
程嶽一聽,卻更加執意把荷包遞了過去,“你不敢收,便給你師傅買點心吃。你們身在宮中不容易,快拿著吧。”
他前幾次進宮,頗得皇上身邊的大太監連材照應,後留心打聽到連材有個風溼腿疼的老毛病,便尋了瓶好藥油送去。沒想到這麼快,人家又來還人情了。
因怕人瞧見,小太監只得接了他的荷包,隻眼中卻差點掉下淚來。
倒不是為了這點銀子,而是他們這些閹人,素來最受輕賤。若得了權勢還好,象他這樣的無名小輩,平時連個好臉都難得,何曾得人這樣一句暖心窩子的話?
怪不得師傅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