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電視劇裡不都是這樣演的,撿到的嬰兒身上有家族信物,不管出什麼變故,都不會把信物拿去換錢。
無一例外,最後會找到親生父母,而親生父母非富即貴,甚至是王孫貴胄,說不定冬青是黎國公主。
瑾瑜搖了搖頭,甩開那滑稽的想法。
冬青將銀鎖放在桌上,淡淡看了一眼,“我們現在正缺錢,只管拿去換了便是。”
若是她的父母有心尋她,何須等上十多個年頭渺無音訊?如今她能夠自食其力,不會冷死餓死,要那空有名頭的父母何用?
這麼多年的執念,也是時候放下了。
冬青把十七兩銀子拿出來,數了四兩拿給王氏。
李家花三兩白銀把冬青從劉婆子手買過來,且不說伊始翠枝給她餵飯洗腳,冬青覺得自己又在李家吃了這麼些天白食,多給一兩在情理之中。
王氏和翠枝推脫一下,只肯收三兩,想當初她們咄咄逼人,質疑冬青的用意,如今又怎麼好意思多收別人一兩?
幾人推來推去,看冬青堅持,兩人就收下了四兩銀子,沒有人會嫌錢多。
而且翠枝和王氏認為,冬青是李家的媳婦兒,理應為這個家考慮,家裡的東西都有冬青一份,這多收的一兩銀子,以後終歸會回到冬青身上。
王氏沒有問冬青一共拿了多少銀子,冬青也閉口不談。
雖然一般來說,沒有分家時,所有財產都應該交公放在明處。
但因為這錢跟李家沒有一個銅仔的關係,冬青又以退為進,除非臉皮厚如城牆,否則是不會好意思開口讓冬青把所有錢都上交。
冬青暗自觀察李家所有人的神色,除了瑾瑜確實打心底不覬覦她的錢財,另外四人對她的銀錢都是有些想法的,只是想法不大而已。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十餘兩銀子對深山溝裡的人來說,吸引力不小。
畢竟一般人家舉家收入不過二十餘兩,還是在不鬧災荒的情況下,除去日常開銷,一年下來能存二三兩就頂天。
冬青在準備讓瑾瑜去拿這些銀子時,就打算到了這一步,如果李老漢一家不要臉皮,硬要把她所有銀錢據為己有,那她毫無反抗之力。
事實上,李老漢一家算得上老好人,不是窮兇極惡的無賴之輩,在她這些天循序漸進的示好行為中,李家一眾人對她心懷愧疚。
如今她還錢再多一兩,李家於她的虧欠感更甚,便不會好意思問她的銀錢。
不可否認,李老漢一家真心把她當做家人,或許是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一家人也存在利益關係。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存在競爭與利益。
世上本就沒有不求回報一味付出的善人,無情無慾之人,只存在於話本里,因為有人性,道德底線高低的不同,從而造就人的善惡不一。
在王氏和翠枝跟前,稱呼瑾瑜為瑾郎,閉門不出將鞋子趕工做完,把繡花賺的錢分給翠枝。
所有的事都一舉兩得,還了李家一份情,同時把自己推向弱勢一方。
若是換做面對大伯一家,或是銀錢再多幾個倍,冬青都不會透露一絲真相,而示弱這個法子,對大伯一家沒有任何作用。
一個人勢利不勢利,從言行舉止中便能看出來,大伯一家明顯比李老漢家勢利得多,對她這些天的行為,大伯一家只會覺得她軟弱可欺,理所當然變本加厲的壓榨她。
冬青敲打過形形色色的刁奴,知道面對不同的人要擺不同的態度。
更知道,不要試圖試探人性的底線,無論多麼善良的人,當誘惑足夠時,那根線都會脆弱得一碰就斷。
瑾瑜一直注意著冬青的面色,明白兩波人在想什麼。
他沒有告訴冬青,在拿到這十七兩銀子時,李老漢曾向他提議把銀子私藏,然後回家告訴冬青銀子沒了。
他終於知道,李老漢對冬青說萬一白跑一趟是什麼意思,那個時候開始,李老漢就對冬青的銀子動了心思。
只不過李老漢雖然動心思,但動的良心不安,絮絮叨叨跟他說,如果有了這十七兩銀子,家裡的情況會好上許多,家裡情況好了,對冬青也好。
李老漢在說服他的同時,何嘗不是企圖說服自己的良心?
如果當時他稍一附和,就會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草,壓倒李老漢心裡那些不安,把冬青存了十年的家當私藏。
很不巧,人心都是偏的,而瑾瑜的心,偏向了冬青這邊。
他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