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1/4 頁)
孫子去隔壁的郡縣躲上幾個月,公子您怎麼還往裡面擠。”
桃花眸劃過一道陰霾,顧城風沉了沉聲,“老人家,朝庭難道不出面撫卹?”廣陽鎮災患後,他除了下令徹察,還下旨讓明州郡的官員安撫當地百姓的情緒,並控制流言蜚語。
沒料到,在這偏遠的小農莊還可以聽到一個農民在議論帝王專寵男色。
這時一個駕著驢車的人經過,懶洋洋的口氣中帶著不滿,“誰顧得上哦,這朝庭三天來一個小官,五天來一個大官,這些郡府的老爺們給他們接風都來不及,哪想得起我們這些老百姓!哎,大夥都說,這是蒼月要亡國的徵兆呀!”
驢車上的婦人急忙阻止,“就你多嘴多舌,這話能朝著生人亂說麼?”說完,急著向顧城風點頭,“公子,我家這口子一大早還沒清醒,您別把他的屁話當真!”
那老漢似乎也警覺方才自已失口衝撞了當今的聖上,而瞧眼前的年青人,要是朝庭裡派來的密探,那他豈不是犯了死罪,當下,再不敢開口,急急拉著牛車離開。
顧城風心中已有數,也不再追問百姓,反而引起恐慌。
他知道他這一夜的疾馳,動用了上千的影衛為他開道,一路上影衛接到前方的訊息後,半夜喝令當地官員開啟城門,還要備下帝王鑾轎,準備好膳食,以備顧城風停駐歇息。
這樣的動靜肯定也驚動了不少地方官員,並從他的行程中判斷出很可能是赴明州郡,所以,這些官員及早做好了接駕的準備。
半時辰後,顧城風抵達岐州府。
岐州的城門大開,從城門內輔出的地毯果然如老人所言,
直至城外半里地遙,因為廣陽鎮三千百姓之死,地毯並不採用大紅,而是採用了祭祀齋戒所用的青色。
在城門下,地毯中央停著一駕帝王的輦駕,輅座為黑檀木所雕,大小規格等同於金殿上的鑾座,輦架的四周撐起四根朱欄,掛著天青色的帷帳,只是頂端為金黃色的,繡有金雲龍羽。
城門兩旁已站了十幾個岐州府的地方官員以及燕京城負責調查廣陽鎮疑案的刑檢司的官員,個個皆冠冕朝服,
城門四周禁衛森嚴,皇城的禁衛軍早已替代了岐州府的侍衛,四周不見百姓身影。
明州郡管轄著蒼月和大魏的邊界十六個州縣,明州郡府府寅董加忠是地方大員,官居二品,與戴向榮私交甚重,這一次廣陽鎮之禍一起,明州郡府先是八百里加急奏報燕京,又寫了一道密函派了心腹私抵燕京,遞給了戴向榮,希望戴向榮能接下這個驚天大案。
多年駐守在大魏和蒼月兩國交界,讓董加忠預感到此案很可能會引起動盪。果然,不出幾日,流言四起,先是直指帝王男寵賀錦年,由此引發天降奇禍之說,而後,引起明州郡大量的商戶南遷。
雪球愈滾愈大,現在連普通的百姓亦受其影響,草草地秋收後,就急急朝四周臨縣遷移。他自知,一旦人口流失超過岐州府的五分之一,朝庭追究下來,就不是掉頂戴的事了。
所以,今日迎駕,董加忠原本想皆力薦讓百姓一起迎聖駕,起到安穩民心的作用。
而戴向榮和章永威擔心的卻是聖駕的安全,戴向榮主張自古以來大災之後必生亂黨,擔心有人圖謀不軌,趁機引發百姓騷亂不說,若是在百姓中混了刺客,一旦驚擾聖駕,誰也吃不起這個罪。
所以,斷然請求禁衛軍接下了岐州城門的防務,並清了場,除了燕京下達負責調察此案的官員外,只允地方四品以上的官員接駕。
顧城風不曾下馬,只是放緩了速度進城。
眾臣見駕,齊聲三呼萬歲。
顧城風居高臨下,堪堪掠了一眼,為首戴向榮,原本是滿面紅光的臉,經此一役後,顯得青白無光,後面官員皆半低著首,偶臺首時,神情皆顯萎靡不振。
顧城風瞄到戴向榮身後一臂之遙的是章永威,見眼裡血絲瀰漫,可見熬了數日不曾好好休息過,便問,“章愛卿,案子進展出何?”
“皇上,廣陽鎮之案,微臣已找出重要的證人!”章永威起身,上前一步跪下,臉上微露出慎重之色。
顧城風臉上呈出笑意,戴向榮見狀,一揖,帶著詢問的口氣問道:“皇上,董大人在郡府內另僻一處行苑,皇上的意思是?”
“去行苑!”顧城風抬首看看日頭,見日頭已趨正中,嘴角不覺微挑出一絲笑意,料這依這個時辰,賀錦年午後便會到達岐州,若順利,半時辰後兩人便會相見。
顧城風的決定倒讓戴向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