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2/4 頁)
本來歷史上,此時已經是楊玉環得寵,楊家崛起的時候,進京的安祿山和事業正在上升期的楊國忠搭上了線,兩人前期一個在朝外,一個在朝內,相扶相助,自然結成了利益關係,要不是後來楊國忠的手伸到了軍隊裡,想來這兩人也不會鬧掰。
可是現在李瑁不會給安祿山這個機會,雖然已經沒有楊國忠出頭的機會了,可是李瑁還是防著安祿山結交上別人。
於是平白浪費了十日的光景之後,最後擺在安祿山面前的路,只有交好裴桓芝這一條。
李瑁就像是一個手法嫻熟、經驗豐富的獵人,將尚不知情的獵物一點一點,趕進了早準備好的陷阱裡,想來等獵物意識到危險的時候,已經無力迴天了吧~
裴桓芝在安祿山拜訪當天的夜裡,就將訊息傳到了宮裡,李瑁看完裴桓芝寫的紙條,一邊將紙條放在燭火上燒燬,一邊鬆下了肩膀,現在,就要想著怎麼訓話張守珪這頭烈馬了。
早年的玄宗是很器重張守珪這個人的,開元十五年的時候,張守珪作為瓜州刺史,政績斐然,同年,吐蕃犯唐,張守珪一計空城計,成功打敗吐蕃人。次年,張守珪又大敗吐蕃名將悉末朗,戰後張守珪就被玄宗加封為右羽林將軍。直至開元十八年吐蕃在瓜州一戰上主動求和,可以說這其中張守珪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就在前年,移守幽州的張守珪還曾主動出擊契丹,獲得了好幾場勝利。安祿山就是在那幾場戰鬥中崛起的。
可是近兩年,這位天下皆知的大將軍卻再也沒什麼動作,到如今,雖然契丹方面還是顧忌張守珪的名氣,不敢犯唐,可是據莫林到了幽州之後的見聞來看,張守珪儼然已經有了自滿的趨勢,再這樣下去,犯錯誤是遲早的事。
李瑁要做的,就是在張守珪心裡建立起自己這個皇帝的威嚴,好好敲打敲打張守珪,讓他不至於目中無人。不過這個度卻要把握好,要是一不小心過了頭,冷了這位大將軍的心,那就得不償失了,這些就端看李瑁怎麼做了。
隨著安祿山和其他來朝的眾臣回去之後,長安城的年味也漸漸淡了,就在朝廷增開的恩科快要開始、咸宜公主為周家誕下嫡長孫、而李瑁打算著手訓話張守珪的節骨眼上,契丹的可突於突然派人詐降,以緩解張守珪對契丹的對陣。
可惜卻被張守珪看破,張守珪將計就計,派部將王悔挑撥李鬱於和可突於的關係,勸誘李鬱於斬殺可突於,導致契丹內政打亂,張守珪趁機攻略了契丹好幾座城池,立了大功。
這樣一來,不僅李瑁針對張守珪的計劃泡了湯,張守珪變本加厲,儼然已經成了河北道的無冕之王,幾年前和親契丹的燕郡公主也被契丹人洩憤所殺。
作者有話要說:
☆、結盟的希望
在將賞賜慕容家的聖旨寫完之後,李瑁一個人坐在御書房裡,仔細思考起了對待張守珪的方式。
首先,張守珪這一次立了大功,就算這個功在李瑁看來立的不是時候,過程也不盡完善,可是立功就是立功,朝廷必須有所表示,才不至於讓邊關戰士寒了心。現在張守珪已經是右羽林大將軍了,李瑁打算將他升為輔國大將軍,兩個官職看似都叫大將軍,但其實已經是將張守珪提了一級了。
但是李瑁已經不打算再在近期啟用張守珪了,一來,在河北道的軍隊需要一個休養調整的時期,這二來,李瑁還是想將張守珪的這個氣焰消下去一些。要建功立業,以後有的是機會,任用張守珪也不急在一時,但要是任用一個自我膨脹的將軍,這對軍隊以及整個戰局的影響都是破壞性的。
所以李瑁只是賜了張守珪輔國大將軍的官職,卻同時命令張守珪進京獻俘,意在將他留在長安。
沒想到,張守珪這人卻回覆李瑁,希望將他走後留下在幽州的攤子交給安祿山,只有這樣,他才能安心進京。
李瑁自然不願意安祿山節節高升,可是張守珪的事也迫在眉睫,此時不將他召回來,恐怕以後再想控制他,就難上加難了。然則在外人看來,張守珪的要求並不算過分,他只不過是想要保住自己在幽州的影響力而已,如果李瑁這都不答應,那就顯得這個新皇心胸狹窄了。
就連裴桓芝都建議李瑁接受張守珪的請求,讓那個安祿山升任平盧兵馬使,接管幽州一代。
在左右思量之後,李瑁隨即也決定順了張守珪的意思,切讓安祿山先進一步,否則自己壓著張守珪的奏摺不放,沒得讓有心人覺得自己針對河北軍,或者是讓那安祿山起了疑心。
從打完勝戰,再到朝堂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