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童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聽後,龍顏大悅。於是他假託徵兆,說這是順應天意,下令收繳民間兵器,集中到大都咸陽,鑄成12個銅人。實際上,秦始皇收兵器鑄造銅人,完全是出於鞏固自己皇位的考慮。
這兒還有另外一個故事版本。有一天,秦始皇正在阿房宮中休息。突然,夢到天氣大變,天空昏暗無光,並且伴有鬼神妖魔作怪,於是他非常驚恐害怕。正在他手足無措之際,忽然有一個白髮蒼蒼、長髯飄飄的老道來到他的面前。這個老道精神矍鑠,神采奕奕。他揮動著後中的拂塵,指點迷津道: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說完,隨著眼前金光一閃,老道人便不見了。秦始皇也從夢中驚醒了。他夢醒後,寧可信其有,也不信其無,立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收到咸陽,鑄成了12個銅人。
有很多專家學者也曾經指出,秦始皇一生非常相信方士道人的話,再加上建國之後的擔憂心情,這種說法是可信的。但遺憾的是,今天我們是看不到這12個銅人的蹤影了。那麼,它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難道如此巨大的銅人會不翼而飛?目前,關於金人的下落問題存在著三種猜測:有人認為,當初楚霸王項羽在攻克秦都咸陽後,曾經火燒阿房宮。在火燒阿房宮時,連同象徵秦王朝永固的這12個金人也一起燒燬了。
還有一些歷史學者指出,這12個金人是毀在董卓的手上。東漢末年,董卓率軍攻入長安,將其中的10個金人銷燬,並鑄成銅錢,而剩下的兩個被他下令遷到長安城清門裡。到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到洛陽。當成千上百的工匠們運到霸城時,由於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巨大的工程,於是就停止了搬運。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季龍又把這兩個金人運到了鄴城。後來前秦的秦王苻堅統一北方,他又把這兩個金人從鄴城運回長安銷燬。至那時,存在於世間約600年的12個金人全部被銷燬了。
另有一種說法是比較樂觀的,他們根據史料記載認為,這12個金人並未被毀掉。因為12個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12個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寶一起隨著秦始皇的死去被當作隨葬品葬於陵墓中了。現在,由於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發掘工作暫時還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也許到了我們的考古技術達到秦始皇陵墓開掘的那一天,這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才有可能被解開。
十二銅人的下落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載“(董卓)悉椎破銅人、鍾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孝靈皇帝下》:“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雒陽及長安銅人、鍾虡、飛廉、銅馬之屬以鑄之,由是貨賤物貴,谷石至數萬錢。”
《正義》引《關中記》雲:“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徒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徒之鄴,苻堅又徙之長安而毀之。”
《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曰“是歲,徙長安諸鍾虡、駱駝、銅人、承露盤。盤折,銅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大發銅鑄作銅人二,號曰翁仲,列坐於司馬門外。又鑄黃龍、鳳皇各一,龍高四丈,鳳高三丈餘,置內殿前。”
《後漢書》也記載“又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收洛陽及長安銅人、鍾虛、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
正史《三國志》《後漢書》與《資治通鑑》均記載董卓毀銅人鑄成銅錢應該可信,“悉椎破銅人”與“悉取雒陽及長安銅人”之“悉”是“盡、全部”的意思,也就是說十二銅人都毀於董卓之手,而《關中記》非正史,其可信性本身是需要打折扣的,其記敘的內容也有探討的地方。而《魏略》倒是說到了有2個銅人,不過是現鑄的,並不是很多人說的董卓毀了十二銅人之十,留了2個被魏明帝帶到了霸城。然而正史只說“銅人”而沒有說“十二銅人”或“秦銅人”,這也留下了值得商榷的地方:董卓毀掉的銅人真的是秦始皇所鑄的“十二銅人”嗎?
關於十二銅人的遷移,只有在漢朝時從咸陽被搬遷到長安的記錄,在董卓之前並沒有從長安遷出的記錄了。而董卓銷銅人鑄銅錢,別說如史書記載的“悉椎破銅人”了,就是隻需要一部分銅人來鑄錢的話,估計以十二銅人那麼大的目標是很難從董卓這個〃銅人破壞神〃的手下倖免的。
有關詩詞
古風五十九首第三(唐)李白秦王掃六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