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二支,稱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統合起來就是大地。大地還有一種分法,先分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再分出兩個方向,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見十二這個數字是能夠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個統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嗎?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個天下統一的封建王朝嗎?至此,我們不難理解十二這個數字就寓意著“天下統一”。還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個月,如此往復便是千秋萬代。兩者合一,十二這個數字解密後就是:天下統一,千秋萬代。秦始皇所希望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夷是上古人對域外人的稱謂,狄是地名,即現在甘肅的臨洮。秦長城西起臨洮,臨洮在長城內,也就是說原來的夷狄人現在已經成了國人。將銅人造像成夷狄人,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秦所建立的封建統一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大團結的國家。
銅人的鑄造方法和過程推測
兩千多年前冶煉技術還不發達的秦時,能鑄造30到80餘噸的銅器確屬一件奇蹟。它是怎樣鑄造出來的呢?據知,北京大鐘寺有一口明代永樂銅鐘,座高5。9米,重約5萬公斤,內外滿鑄佛經文字,聲音洪亮,榮膺為“鐘王”。研究認為它是採用地坑造型法鑄造的。秦十二銅人採用的應該就是這一方法。
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個大坑,依坑作成範模,鑄成後破壞範模,挖開地坑,將鑄器拖出來。鑄器小容易拖出來運走,鑄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問題。鑄一個可以不計餘力,批次澆鑄就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聰明的設計者想出了辦法:在地面上築臺,在臺中心做範,鑄成後破壞築臺,鑄器即可容易運走。鑄下一個時,補好築臺,重做範模。秦十二銅人想必就是用這種方法鑄成的。
範的問題解決了,銅水溶化的問題又如何解決呢?根據以往考古發現,在殷墟安陽小屯一帶,曾在冶煉遺址裡發現有坩鍋殘片,經復原,可盛銅液12。7公斤。按此推算鑄造銅人,需要三到五千套這樣的裝置方可完成。三到五千套裝置,需要數萬人操作。分散溶銅容易,統一澆鑄就難了,其配合協調問題是無法解決的。聰明的設計者仿照“將軍盔”的原理在範模臺上做了個大形固定鉗鍋,再讓銅液溶化後能夠自行流出,注入地坑範模中。不斷地對鉗鍋燒火加溫使銅塊溶化流出,再不斷地投以銅塊,這樣以來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銅水,澆鑄問題也就解決了。
傳說與現實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關於他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得甚為廣泛。在傳說中,他既是一位功不可沒的大英雄,是中華民族在驕傲,另一面他幾乎又成了暴君、殘忍的代名詞。秦始皇為了永世享用他的征戰功績,做出了種種至今在世界上仍記人歎為觀止的壯舉,為世人留下了很多解不開的歷史之謎,12金人的鑄造便是其中的一個。
在秦都咸陽,秦王宮阿房殿前,屹立著12個銅器鑄造的大銅人,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他們身著外族服裝,每個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難運輸,而且他們渾身雕有精細的花紋,且個個耀武揚威,精神抖擻,英勇無比,日夜守護著秦王宮殿。銅人造形之大,製作之精巧考究,為歷史上所罕見。在這方面,有很多歷史書籍記載。如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遷宮中。賈誼的《過秦論》也有“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記錄了12金人的故事。
令人奇怪的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鑄造這12個銅人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什麼耗費巨資鑄造這個笨重又沒有實際作用的金人呢?圍繞這個問題,存在兩種主要說法。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秦王嬴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但由於呂不韋曾經專權的陰影和辛辛苦苦征戰得來的皇位不易,為了實現自己當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的宏偉願望,所以他坐穩皇帝后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確保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收繳和銷燬流散民間的各種兵器,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別人的武力奪權。於是,他總是在尋找一個合理的藉口,來收繳全國的兵器,機會終於來了。一天,在大臣們的陪同下,秦始皇正在觀看舞燈籠和各種雜耍。正在看得高興的時候,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裡拿著刀劍等兵器的武士上場表演。秦始皇看見後,又觸動了自己的長久以來的心病。這時候,恰巧臨洮一個農民送來一條訊息,說是見到12個巨人,而且他們當地還傳唱著一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