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部分(第3/4 頁)
度地轉換為高航速。
儘管“大西洋艦艏”的優點很多,但是“大西洋艦艏”最致命的缺點卻是的製造工藝比其它艦艏複雜,需要萬噸水壓機等大型裝置對船艏柱進行冷鍛,不適合大批次生產不說,而且造價高昂。//**//此外·大西洋艦艏加長了甲板長度,增大了幹弦側面積,在戰列艦的炮戰中這就意味著被敵方擊中的機率增加,最明顯的可以對改造前的“河內級”和採用新艦艏的“定海”,船體明顯加長。
雖說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當時李子誠之所以選擇這種艦艏的原因非常簡單·一是中國海軍的戰艦有限,即便是在戰爭時派出軍艦進入太平洋或其它大洋,就要擔負起長時間,甚至長達幾個月的破交戰,所以艦隻的適航性必須要非常良好,而由於破交戰的特性,使得中國戰艦無需面對火力強大的日本戰艦,因而,對於中彈毀傷的考慮就放在了次要的地位。
雖說“大西洋艦艏”適應中國海軍的當前需要,但是相比於德國,中國卻沒有自詡冶金工業和重工業的一流,雖說握有德國二戰的技術資料和開發資料,選擇大西洋艦艏也就不難理解,但選擇“大西洋艦艏”對連雲港的冶金工業和重工業而言,依然是個極大的挑戰。
最終的結果是,在建造新的艦艏部分時,其耗時甚至超舷側的防魚雷帶耗時,可在另一面,對於“大專案推進工業技術提升的效果,李子誠從來就不曾懷疑過,正如當在修復兩艦時,有人提出可以向美國購買裝甲鋼以及炮坯,而且伯利恆鋼鐵公司也樂意向鷹遊門船廠提供裝甲鋼、炮坯,但最終這個提議還是被李子誠否決了,理由很簡單—買不如造。
中國人向來有一個毛病,但凡能買到的,就絕不用心研究,只有買不到的東西才會用心研究,這一點,在中國和日本這兩個東亞國家的工業化道路上對比極為明顯,鴉片戰爭以後,滿清的洋務運動經歷了長期而緩慢地認知和理解西方科技的過程。在半個世紀排斥西方文明和崇洋媚外的兩種茫然模糊認識中,孤陋寡聞的滿清,最終輸給了在相同起跑線上的日本小國。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清國從抗擊外來侵略的失敗中看到了東西方戰爭文化的差距。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認識到,蒸汽動力和火藥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正在推動近代戰爭方式的變化。戰爭已經從兵卒面對面的冷兵器格鬥,轉化成遠距離熱武器的對抗。清國人對洋槍、洋炮、洋艦船的熱情急劇上升,國家投入大量銀兩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在進口武器的同時,政府也在各地興建兵器製造廠,計劃透過全面仿造外國槍炮軍械,實現增強清軍戰鬥力的目的。清日戰爭爆發前·清國已經擁有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天津機器製造局、金陵機器製造局、湖北槍炮廠、四川機器局、山東機器局、吉林機器局、廣東製造槍彈廠以及福州船政局、黃浦船塢、大沽船塢、旅順船塢等軍工企業。
在洋務運動風潮中,清國政府無統籌、無計劃地盲目引進,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各地總督管轄的陸軍,透過多種渠道從歐美各國購買西式武器·由於缺少章法、各自為政,以致購入槍炮的國別、種類、規格繁多且新舊混雜,造成清軍中普遍存在槍械種類繁多、彈藥各異、操作複雜的狀況,給戰鬥作業、彈藥補給、槍械維修帶來極大困難。各兵工廠仿造生產的槍炮器械更是五花八門且工藝不達標,許多槍炮無法安全射擊,自制的彈丸即使可以發射卻缺少精度。工廠生產效率低下、進度緩慢,仿造的槍支尚未定型投入使用·國際上又出現效能更好、價格適宜的新槍械。汽船仿造的情形也大體類似,自制的數艘艦船成本高昂、速度緩慢,燃料消耗過大。
滿清和日本在接受西方軍事技術的觀點上,採取了不同的立場和態度。
滿清的國家財力雄厚但觀念愚昧,在朝廷官吏的眼裡,只要擁有了和西方同樣的軍事器械,就自然有了強大的國家。為此,滿清堅持走購買與仿造之路·幾十年下來沒有獨自創新的技術成果。日本的國家財力單薄,明治維新的軍隊意在徹底擺脫陳腐的軍事觀念,在購買歐美各國的近代化軍事技術過程中·走吸收消化的創新之路。十九世紀末,日本在許多科技領域內,已經成為能與西方列強比肩的後起之秀。清日兩國在這一問題上的不同態度,在戰爭中得到了不同結果,滿清大員為頑固迂腐的觀念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滿清大員走單純仿造抄襲之路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軍方拒絕購買品質低劣、價格昂貴的國產武器,以致各軍工企業濫制的槍炮彈藥大量積壓滯銷。失望的政府和軍方開始轉向另一個極端,採取緊隨國際武器發展新潮,實時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