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部分(第2/4 頁)
爐、主機等關鍵部件都是日本自制的,其採用的是宮原式混燒鍋爐16座,2麼柯蒂斯-布朗式渦輪主機,河內號為馬力,而攝津則是成馬力,因此航速前者為21節,後者為20節,就其航速而言,很難滿足我們的需要,再加上其鍋爐、主機進水,所以在修復時,當時船廠技術部門便提出,與其修復鍋爐、主機,不足直接更換新型鍋爐和主力,你是知道的······”
看一眼沈鴻烈,蕭寶珩笑說道。
“對於海上力量,那會經略使可是捨得下血本,最後,便更換了由中國通用動力公司生產的6具正在式驗中的瓦格納式高壓鍋爐,驅動兩具總馬力為7萬馬力的蒸氣渦輪機,兩艦的航速由此提高至315節,這個航速…···”
是驅逐艦以及魚雷艇的航速!
望著這艘經達近十個月的改造,已經完全煥然一新的戰艦,沈鴻烈的唇角輕揚著,他指了指艦艏說道。
“等到他們出來的時候,恐怕就是日本人,也認不出他們了!”
“我要不是日本人認不出來他們!”
突然一個聲從他們的身後傳來,聽著那聲音,兩人回頭一看,是小李總-理。“我要的是,如果打了起來,他們能把日本海軍打到親孃都認不出來的地步,你們能做到嗎?”
第19章 睹艦下水思技術 (求月票!)
海水沿著長達400米的石質船塢兩側的兩百餘個注水孔緩緩海水,在海水灌入的同時,頂住船身的浸油櫟木以及其它各種浸油木料,開始沿著水面的上升浮起,船體需要用木料頂持,這是為了防止下水時船體同船塢發生碰撞。**
船體碰撞這類情況在船舶下水時時常發生,船體舾裝是船舶建造中最重要的一環,而下水意外則是最混亂、最容易發生事故的一環,所以負責這艘戰艦修復的德裔船舶工程師馮=艾克曼,一邊緊張著的檢視著每一個環節,一邊在海水注入達到標定水平後,指揮著工人將機械結構的鋼質塢門緩緩開啟。
塢門開啟時,平行的水面沒有任何波瀾,在船塢內,接艦的陸軍海戰隊官兵已經開始從兩側上船,在眾人矚目之中,李子誠緩步走向塢首前搭起的高臺,高臺正好對準艦艏。
站在臺上,看著這艘被在修復時被改造成的“大西洋艦艏”,李子誠的臉上多少帶著一絲得意,可以說,從“河內號”、“攝津號”兩艘戰列艦被自己的部隊繳獲之後,中國海軍的甲午之恥多少緩去了一些,自從世界進行鐵甲艦時代之後,截止到現在,似乎只有兩個國家的主力艦在戰爭期間被繳獲,一個是清時的北洋水師的“鎮遠號”,還有一個就是十年前,在對馬海峽被日本繳獲的俄羅斯帝國海軍的戰艦,而現在,中國同樣繳獲了兩艘主力戰艦,儘管是打撈浮水的。
望著那極為明顯的“大西洋艦艏”,李子誠知道,在選擇這種極為特殊的“艦艏”時,自己可謂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大西洋艦艏是德國的叫法,其形式最早來源於“飛剪式帆船”的飛剪式艦艏。飛剪式帆船為美國人在19世紀設計的一種高速帆船·由於其航海效能非常優秀,各國競相模仿。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很長一段時期裡,德國海軍艦隻通常需要長時間活動於海況惡劣,風暴頻繁的大西洋執行破交戰·所以對這種艦艏非常青睞,並命名為“大西洋艦艏”寓意其非常適合在大西洋的風暴與巨浪中航行。
也正因為從紀錄片中瞭解這段往事,李子誠才會選擇這種適合遠洋,能夠適應惡劣海況的“大西洋艦艏”,並且從技術情報中心取出戰艦資料,在對艦艏製造部分資料翻譯後,便交給船廠·由船廠負責對兩艘進行改造。
可是船廠在設定改造方案的時候,卻發生“大西洋艦艏”的建造難度遠超過他們的想象,相比起垂直艦艏和傾斜艦艏,“大西洋艦艏”不但艏部體積較大而有較大的浮力儲備,且由於艦艏外飄的角度隨幹弦的升高而不斷變大,所以在艦艏沒入水中時,浮力是以幾何級數增長的,這樣·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艦隻“埋首”的問題,提高艦隻的抗沉效能和在高海況下縱向俯仰穩定性。
除非了這一個優點之外,大西艦艏還帶來了另一個優點·那就是“大西洋艦艏”高速的特點在其別名“飛剪艦艏”上更能體現出來。飛剪艦艏都會把艏部水線處縮窄至近乎刃狀以達到所謂的“長長而尖削的曲線剪刀型首柱呈一種適合於賽跑的態勢,在海上能劈浪(剪浪)前進以減小波浪阻力,故曰飛剪”的效能,配合外飄的艦艏與幹舷,使艦船在高速航行時亦不會有嚴重的上浪,保證了艦船的強大動力能最大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