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部分(第1/4 頁)
“依國會組織法第二十條之規定,民國憲法案之起草,由兩院各於議員內選出同數之議員行之……”
念著報紙上的報道,李光臣到是不覺意外,這和民二年《天壇憲法草案》起草時相近。同樣的依國會組織法第二十條的規定,不過該項條文並未明定兩院各選委員若干人,故最後由參議院先行議定各選委員三十人,諮求眾議院之同意。人數既定,始由兩院分別議定憲法起草委員會互選規則。選舉委員各三十人,候補委員會各十五人,組織憲法起草委員會。
“各省無論人口多寡,每省三名地方制憲代表。兩院委員人員與地方制憲代表相等……”
地方制憲代表,看著這一條款,李光臣不由一愣。這倒是極為新鮮的名詞。
“地方制憲代表由本省將軍提名六人候選人,由省議會投票決出,鑑於制憲之嚴肅及其專業,特要求其中兩人為法律專才或執業律師……”
執業律師,盯著這四個字眼,李光臣的內心只覺得一陣激盪,作為一名律師,一直以為他都以憲法的缺失為憾,而現在,制憲會議重開。首度引入地方制憲代表參於制憲,而且特意要求法律專才或者執業律師,而這,這豈不就是一個機會!
“明新,你瞧,這下子咱們豈不就是有機會了!”
李大山指著報紙上的這一條款滿面喜色的說道。
“咱們河北。可不比江蘇,江蘇兩千萬人,律師超五千人,咱們一個河北,執業律師不過百多人,按這兩人的要求,差不多是六十比一的比例……”
說話時,李大山滿面皆是憧憬之色,似乎,在這一瞬間,他看到了一個全新的未來,同時,在他的臉上還浮現出一陣前所未的使命感,參與制定一國之憲,對於畢業於長崎法政專門學校的他來說,過去從未曾想象過,而現在,這個名垂青史的機會卻擺到是他的面前,他豈能不激動。
不過雖說是激動,但他卻知道,自己的機會極為渺茫,原因非常簡單,在河北,甚至在保定,他都不算是一個有名氣的律師,不過,他眼前的這位好友,卻是河北本地知名律師,甚至,在大港經濟開發區的建設過程中,因曾替被徵地民眾說話,起訴中央政府而名揚一時,這樣的機會,相較於他人,他的機會無疑更大,
“明新,你可是東京帝國大學法律系的高材生,而且還是咱們河北的知名律師,你肯定有機會……”
“機會?”
看著報紙,李光臣的臉上卻浮現出一絲苦笑。
“有什麼機會啊,你沒看嗎?這地方制憲代表可不是正常的選舉產生,而是由本省將軍提出六名候選人,省議會只能在這六名候選人中間去選擇人選,”
苦笑著,李光臣便開始猜測著這一條款背後的政治。
“如果所料不差的話,就是這一條,恐怕還是小李…總…理據理力爭,爭過來的,以咱們那位大總統的脾氣,估計他想要的是由將軍直接推薦,而小李…總…理想的肯定是省議會推薦,最後他肯定為了大局,做了相應的妥協,由此,才有了這個將軍推薦候選人,省議會再行投票的推選方式。”
想著其間的不為人知的政治鬥爭,李光臣卻能想象出,為了達成這一目的,看似和諧的府院雙方,在這場政治暗鬥中讓人看不著的角力。
“嗯,這倒也有可能,不過,法律專才或執業律師,這一條,恐怕還是出自國…務…院之手!”
贊同之餘,李大山倒是再次佩服起那位本家來了。
“當年咱們為何去留洋學習法律,豈是為了一已之榮華?還不是因滿清司法黑暗,民不堪負,所以,咱們才想向外人取經,這投身法律懷的是一份公允之心,而非私利之念,律師於執業間,屢見司法黑幕。更聞百姓疾苦……”
在李大山的一陣“自誇”之中,李光臣卻開始在心下思索著那種讓人忍不住去想的可能。
有機會嗎?
如果想成為河北省制憲代表,就必須要得到河北將軍的提名,沒有他的提名。就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到這場甚至可能事關中國未來千百年之福祉的制憲會議。
可如何能獲得河北將軍的提名?
原本的睏意在這種思索中淡去了,李光臣苦思冥想之時,卻又聽李大山提高音調似的說道。
“……以律師為代表,最妙之處,卻不在這,反而是因為另一件事!”
“哦?”
回過神來,李光臣看著李大山。倒是顯出些好奇心來。
“明新,從你辦這家律師事物所執業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