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部分(第1/4 頁)
聽著彙報,李子誠冷冷一笑,拍了拍自己的座椅的扶手:
“大總統打的好主意啊,這樣就可以避免一家獨大了,蔡鍔、徐樹錚相互制衡,各師互不轄屬,遠征軍到最後,還不是成了他的袁家軍!主意倒是個好主意……”
此時那冷笑分明變成了冷嘲!
這個主意看似是個好主意,可袁世凱卻忘了蔡鍔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熟悉民國初年曆史的人都知道袁世凱和蔡鍔這兩個人,前者是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獨裁四年半,稱帝失敗,在國人的唾罵聲中氣死;而後者正是他的掘墓人。在歷史上,民國四年末,也就是現在這個時候,袁世凱準備復辟帝制,自稱皇帝,蔡鍔丟擲“為四萬萬同胞爭人格”的誓言冒著巨大危險從北京輾轉回到雲南,組織雲南軍隊發動了護國起義,出征四川,以寡敵眾同北洋軍鏖戰三個月,給了袁世凱沉重打擊,為挽救民國作出巨大貢獻。
蔡鍔與袁世凱,一個清癯儒雅,一個粗壯雄武;一個勁氣內斂,一個虎視鷹揚;一個高潔自守,一個黑白通吃;一個捐生紓難,一個竊國自為。這兩個強勢男人之間的故事絕對精彩,而且值得玩味。
這場雙雄會是從1913年10月雲南都督蔡鍔卸任進京開始的。一種最流行的說法是,蔡鍔奉調入京,由此被袁世凱奪去兵權,軟禁起來。過去,李子誠對此可謂是深信不疑,畢竟這是歷史書上寫的,但是直到身處這個時代之後,才發現歷史上書寫的並不是一定是真實的,很多都是後世根據需要自己“編寫的歷史”。
事實上,在民國建立之後,袁世凱即有心重整北洋,重建陸軍,而在他心目中的軍事新人物——陸軍總長,卻是以蔡松坡為最適宜,而蔡鍔在雲南做都督,袁世凱同樣放心不下,若內調為軍政首長,使他楚材晉用,無直接兵權而負建軍之責,這樣既可強化他私人的武力,又能派一名心腹做次長隨時監視著他,那是再好也沒有的,而蔡鍔的心理與蔣方震的完全相同,建立國防是他們的第一義,無論內除國賊,外御強鄰,必以練兵及訓練軍事人才為其。所以對此,也未加拒絕。
蔡鍔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卻有銳利的眼光和深刻的鑑別力,他何嘗未看透袁世凱所欲建立的只是為個人爭權位的軍隊而非為國家禦侮的武力呢,但是他很想將計就計,假手袁世凱以完成現代化的國防。他認為家天下已非時代所許,新軍人而施以精神教育,其思想及信仰必然和過去只知效忠個人的奴才式的軍人不同,所以他很想吞下袁的香餌,進行其化私為公的建軍工作。
但北洋將領們不答應,即使袁世凱動用行政手段強行安置,同僚、部屬如果不配合蔡鍔的工作,處處設定障礙,指東打西,不僅蔡鍔難以發揮效能作出成績,甚至有可能給軍界製造混亂,反為不美。
儘管如此,袁世凱還是給了蔡鍔這個非北洋系的南方軍人很大的榮寵,加昭威將軍銜,而昭威將軍是“威”字號將軍中排第一位的,足見蔡鍔在將軍府的地位,入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而這一職務相當於後世的國家軍委,無一不表現出對他相當的賞識和信任。如果只是軟禁,袁世凱用得著把蔡鍔吸收進核心的軍事指揮機構嗎?更何況,如果是軟禁,其又豈能出入京津等地,袁蔡關係並非後世一般描述中呈現給人的那種強勢對弱勢的關係,更非軟禁的關係。
袁世凱想用蔡鍔,但阻力太多,兩樣他對蔡鍔也不甚放心,而現在,他用其當遠征軍司令,未嘗不是給他鋪路,蔡鍔掌軍毫無私心,這正投袁世凱之願,而未償又不符合自己之願,遠征軍掌握在蔡鍔手中,總好過掌握在其它人手中,至少他是一個心繫國家之人!
而李四勤又彙報道:
“我看蔡鍔就是大總統手裡的一根刺,往北洋身上捅呢!根據我們目前掌握的情報來看,如這一任命下達後,徐樹錚很有可能和蔡鍔發生衝突,我擔心,會不會因此影響到遠征軍作戰!”
聽到這,李子誠沉吟片刻:
“把韓武給我找來!”
因為遠征軍即將派出的原因,韓武已經從江蘇陸軍參謀長的職務上去職,而且改任京城,進入陸軍部的遠征軍籌備處任副處長,按照徐樹錚的“通氣”,在遠征軍職務上,如“國務院”支援其任總司令,那麼陸軍部就支援韓武任參謀長,現在看來……
半個多鐘頭後,韓武跟隨張一麟進來了,在進入這間小會議室後,他首先朝坐在沙發上的總理行了個軍禮:
“總理!”
對於自己人,李子誠則直接開門見山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