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部分(第3/4 頁)
多數省區迅速響應;紛紛宣、起義;清朝瀕臨滅亡。各帝國主義國家表面偽裝“中立”;暗中則互相勾結;伺機破壞革命。安格聯與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流謹一氣;藉口維護債賠款償付信譽;由安格聯指示起義各省海關稅務司扣留稅款;改存滙豐銀行。接著又迫使清政府將仍在其控制下的東北、天津等處海關稅款也存入滙豐銀行。之後;以英國為首的列強駐華公使團;又乘機組織“各國銀行聯合委員會”;由英國的滙豐、德國的德華、俄羅斯的道勝三家銀行充任董事,並制定了《總稅務司代收關稅代付債款辦法》八條,根據這一辦法,各關稅務司每星期將稅匯交於海的述三家銀行,然後由總稅務司按期通知撥付有關各國。那時清政府內外交困,搖搖欲墜,清帝即將退休,自然全盤接受了這個辦法。從此,海關關稅這一鉅額稅款開始存入海英法兩國銀行,在民國元年關稅稅款為4500萬關兩之巨,而去年更達到7000萬關兩,鉅額稅款存入外國銀行,即增強外國銀行對我國金融業的控制,又鞏固了外國稅務司在我國海關的地位,這是安格聯為我國海關乾的第一件“大事”,其影響十分深遠!”
此時李子誠總算是找回了一些歷史教科中所熟悉的那種外國人所扮演的角色——外國列強侵華的重要代理人,雖不過是稍做講解,李子誠便對那位總稅務司充滿了厭惡之意,這種人不換,還換什麼人?
“而緊接著,安格聯辦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控制“關餘”,從而插手我國財政金融,所謂“關餘”是指海關稅款扣除海關行政經費以及駐外使領館經費和關稅擔保的項後的餘款,而關稅中的絕大多部都付了債賠款,民國三年之前,關稅尚不足以支付債賠款,但歐戰爆發前後,先是我國實業發展,進口激增,隨後銀價漲,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關稅收入也相應增多,於去年開始首次出現盈餘達600萬兩,而至今年半年,關餘已達1000萬兩,至年底可達2300萬兩,當然這與我國參戰,庚子賠款中德奧部分停付有關。而這些關餘本應由財政部自由支配,但是因總稅務避控制了稅款保管收支權,在英國的授意下,要求政府使用關餘時必須提出申請,經公使團同意後方可由安格聯撥付。而且……”
不待陳瀾生說完,李子誠便面帶怒色的說道。
“撤了他!”
原本,李子誠以為現在海關的畸形是赫德時代遺留的,可那曾想到,這海關的畸形竟然是由安格聯這裡開始的,有這麼一個“帝國主義的代理人”掌握著中國海關,自己想實現關稅自主,根本就是做夢,這樣的人與赫德絕不同,赫德可以用老練圓滑來形容,至於安格聯,根他的眼中根本就只有英國的利益,而沒有中國的利益,如果自己試圖實現關稅自主,他恐怕會第一個站起來反對。
無論是出於關稅自主的需要,還是掌握“關餘”充實國庫,亦或是“掌握稅款,確立中國銀行央行地位”的需要,都必須要把安格聯從“總稅務司”的位置拉下來,否則他非得壞自己的大事,幸好現在補救還來得急。
“撤換,是一定要撤換,但是,總理,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藉口,國務院想單方面撤換安格聯,怕會惹出一番是非!而且,雖說安格聯從未考慮過中的利益,但是其在海關內部卻推行了一些改革,解決了赫德時代的一些內部不平現象,沒有合適的藉口,恐怕……”
見總理支援自己,陳瀾生在心下一喜的同時,又連忙勸說道。
“好了,瀾生,你既然想拿總稅務司開刀,恐怕已經有了主意,把你的主意說來聽聽!”
擺擺手,李子誠直截了當的說道,現在自己已經沒有時間再耽誤下去了,必須要搶在實施關稅自主之前,把安格聯這個位置拉下來,換一個合適的人選。
“總理,現在海關有三個部門——稅務部、海務部和三年前剛成立的工務部,海務部負責測探沿海和內陸的水道,操縱燈塔和燈船,修理浮標和指向標,維修港口和維持那裡的治安。而工務部負責和修理海關的房屋和財產。但是,海關的中心當然是稅務部。”
因為總理並不瞭解海關,在道出自己的建議時,陳瀾生自然先向總理介紹一下海關。
“而海關稅務部的人員分屬三科:內班、外班和港務科,每個科又分成“洋員”和“華員”兩部分。每個港口的內班是海關的行政部門,負責行政和會計。它由一名稅務司領導,稅務司又由一名副稅務司和四個級別的助手協助工作,他們全由總稅務司指派、提升、分配和調離,總稅務司僅向稅務處通報各項任命。”
陳瀾生作著介紹,李子誠只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