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2/4 頁)
技知識缺陷使他無法理解英國科技儀器的過人之處,那麼他的屁股總能感受到西洋馬車的舒服吧?
他們因此判斷,這將成為英國人用來交換茶葉的有力武器:“中國人的民族感情總無法否認和抵抗舒服方便的實際感覺。如同鐘錶和布匹一樣,將來英國馬車也將在中國是一大宗商品。”
不料,事實證明這又是一個可笑的一廂情願。英國人“進貢”的兩輛有彈簧減震裝置的馬車,根本沒有被乾隆看見。因為車子的形制不合中國規矩:
所有禮物當中,那輛哈切特製作的漂亮馬車最叫中國人傷腦筋了。京城從來沒見過這種東西。光是車上哪一部分是供皇帝乘坐的就讓他們爭執不休了。那輛冬天用的馬車馭座篷罩帶有漂亮的花邊,裝飾著玫瑰垂飾。它華麗的外表和高聳的位置讓大多數人立即認定這是皇帝的座位。但是車廂之內該由誰坐就難以判斷了。他們檢視了窗戶、百葉簾、帷幔,最終得出了結論,那隻能是給他的嬪妃坐的了。那個老太監跑來問我,聽說那個漂亮的高座是給車伕坐的,皇帝的座位在車廂裡面,他面帶譏笑地問道,難道我認為大皇帝會容忍有人坐得他還高、把背衝向他嗎?他想知道,我們是不是有辦法把那個馭座拆下來,移到車廂的後面去。(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
原來,西式馬車車伕的座位位居車廂的前面且高高在上,車伕背對皇帝,不合中國的禮制,只好將這輛車“束之高閣”。
這件事很容易讓人想到乾隆的重孫子媳婦慈禧的另一件事:1898年,外國人送給太后一輛德國杜依爾汽車公司生產的第一代賓士轎車。從普通人角度分析,這大奔至少要比馬拉的轎車減震效能好,也要比人抬的鳳輦減少顛簸感。然而,史料記載慈禧對這輛大奔並不滿意。因為這輛車裡,司機坐在太后的前面,這讓慈禧很掃興。因而僅僅坐了一次,這輛豪華的大奔就被慈禧棄而不用了。從那時起,這輛大奔就一直停在頤和園內。據說在“文革”動亂期間被砸爛後扔進了廢品堆。
對禮品的失望加重了皇帝對英國人的反感。他認為自己受了“張大其詞”的英國人的騙了。
而馬戛爾尼偏偏選擇了這個時候透過和砷向皇帝提出了英國的幾項主要要求。他認為,皇帝認真觀看了英國禮品後,應該對英國有所敬畏了。
見到馬戛爾尼的這封信,皇帝才明白了英國使團的主要目的,並非是慶祝他的生日,而是想提出這些過分的要求。
即使是心情良好,皇帝也絕對不會考慮同意英國人要求中的任何一條。為大清王朝確定一系列永不變更的制度,是皇帝在位幾十年一直致力的事情。因為一個小小的島國幾件不合胃口的禮品,就改變天朝定製,是不可想象的。
皇帝給英國人下了一道長諭,逐條駁回了英國人的請求:
關於英國人想與中國互派使節,皇帝說:
至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一節,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向來西洋各國有願來天朝當差之人,原準其來京,但既來之後,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內,永遠不準復回本國。此係天朝定製,想爾國王亦所知悉。今爾國王欲求派一爾國之人住居京城,既不能若來京當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歸本國,又不可聽其往來常通訊息,實為無益之事。且天朝所管地方至為廣遠,凡外藩使臣到京,驛館供給,行止出入,俱有一定體制,從無聽其自便之例。今爾國若留人在京,言語不通,服飾殊制,無地可以安置。若必似來京當差之西洋人,令其一例改易服飾,天朝亦從不肯加人以所難。設天朝欲差人常住爾國,亦豈爾國所能遵行?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斷難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致更張天朝百餘年法度?
關於開放珠山、寧波、天津,皇帝說:
向來西洋各國,前赴天朝地方貿易,俱在澳門,設有洋行收發各貨,由來已久,爾國亦一律遵行,多年並無異語,其浙江、寧波、直隸、天津等海口均未設有洋行,爾國船隻到彼,亦無所銷賣貨物,況該處並無通事,不曉諳爾國語言,諸多未便,除廣東、澳門地方仍照舊交易外,所有爾使臣請向浙江、寧波、珠山及直隸、天津地方船泊貿易之處,皆不可行。
對在北京設一洋行,皇帝說:
京城為萬方拱宸之區,體制森嚴,法令整肅,從無外藩人等在京城開設貨行之事……天朝疆界嚴明,從不許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摻雜。是爾國欲在京城立行之事,必不可行。
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