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部分(第1/4 頁)
繃プ芏狡郊兜摹9賾諍7瀾ㄉ櫛侍猓��街荒萇塘孔爬矗�且緣筆痺詼≈辮�峋齜炊災�攏�釕莧�倉荒芙�喜⑺�Φ南敕ㄗ靼鍘V鋇膠罄慈俚撬�σ蚨≈辮��聳∏��還順�⒌摹案�恍』鷳幀鋇內�釓涓�墒礁鄉沾��┍洌�≈辮�虼吮幻餿ド蕉�哺е�埃�導兜魅嗡拇ǎ��拇砦蠓秸朊揮屑岢窒氯ィ�俚撬�Σ諾靡猿涫檔攪吮毖笏�Φ敝小�
林逸青在從李紹泉處瞭解了當年的詳情之後,對於丁直璜主持修築的這些炮臺的質量心存疑慮,是以他在和李紹泉商量之後。第一個去的地方,便是登州。
林逸青質疑炮臺的質量,並不是他懷疑素有清名正聲的丁直璜貪墨,而是他懷疑丁直璜這樣的清官的辦事能力。
丁直璜之所以去職。除了因購趕繒船導致榮登水師譁變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主持修築的黃河大堤決口。
一個能把黃河大堤這樣的“利民工程”修成了“害民工程”的人,他主持修築的炮臺的質量,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
以林逸青對丁直璜的瞭解,丁直璜的所作所為。可比之大乾朝的“名臣”張博行。
無論從前還是現在,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總會有那麼一部分人,很有“做人”的本領。他們未必有突出的業績,卻能得到上級的賞識;未必有過人的才幹,卻能平步青雲。比如大名鼎鼎的張博行這個人,雖然寧煦皇帝對他讚賞有加,但林逸青透過對這個時代的歷史瞭解,還是能夠斷定,這是一位能“整景”(東北話,喜歡做表面文章)的主兒。
張博行是河南儀封(也就是蘭考,這地方還出過一位類似的名人,因從所周知的原因,略過不表)人,字孝先,號敬庵,一號恕齋,他是寧煦朝的進士,曾歷任中書舍人、濟寧僉事道、江蘇按察使、福建巡撫、江蘇巡撫、戶部右侍郎、禮部尚書。他為官時,曾有《禁止饋送檄》名聞天下:“一黍一銖,盡民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汙。雖曰交際之常,於禮不廢。試思儀文之具,此物何來?本都院既冰櫱盟心,各司道亦激揚同志,務期苞苴永杜,庶幾風化日隆。”張博行在清政廉潔上,確實做到了言行一致,有時甚至矯枉過正。寧煦四十八年他從福建調任江蘇巡撫時,整個路費僅花一兩銀子,讓人難以置信。在他當官期間,一切屬於私人的花銷包括米麥蔬菜、衣服穿戴,甚至是磨面的牛、石碾都是從河南老家運來。在他在離開江蘇任時,當地的老百姓沿途相送,並稱贊他:任官數年,“止飲江南一杯水”。在大乾朝的“寧榮盛世”時期,官俸極低,政府官員微薄的工資甚至難以養家餬口。因此,各級官員貪納成風。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朝廷還發行過“養廉銀”,企圖透過增加補貼的形式來提高各級公務員的待遇,但效果並不好,腐敗現象依然嚴重。因此,朝廷特別重視倡導清正廉潔問題,張博行能如此廉潔自守,正是皇帝要抓的典型。於是,寧煦皇帝不但標榜其為“天下第一清官”,還在吏部年度考核時。多次為其說好話,保護這個典型。
其實,張博行能做到如此清廉,主要還在於他出身於大地主家庭。本來衣食之憂,正好可以在這方面弄點動靜以引起皇帝的關注。當然,家庭的富有還不能構成張博行成為清官的充分條件,這位清官是一個學者,他是一名理學家。受程朱思想影響極深,他曾說過“若受人一錢,不惟不忠,且不孝”。家庭富有而無後顧之憂,理學思想根深蒂固,這是他成為一代清官的經濟思想基礎。
但是,在以廉潔著稱的同時,作為一名政府高階官員,省部級領導,張博行的政績卻令人難以恭維。他在福建、江蘇為官多年,雖能勤政恤民,卻沒有什麼政績。在任時最愛乾的事就是勤於上書,不是彙報,就是彈劾。他在擔任江蘇巡撫的那些年裡,江蘇省內,盜賊出沒,案件堆積如山,顯示出他對政務處理的平庸與無能。因此,江南老百姓一分為二地給他下的另一評語是“勤上本。懶結案,準謊詞,冤到底”。連寧煦皇帝都說“張博行操守雖清,為人糊塗。無辦事之才。”榮方皇帝乾脆直斥張博行為“木偶”。由張博行家鄉儀封知縣紀黃中、王績親自纂修,於大乾全隆二十九年刊行的《儀封縣誌》認為,作為本縣名人,張博行“其政績實有重新研究之必要”。
作為皇帝,寧煦皇帝以及其子榮方皇帝,雖然都不滿於張博行的政績。但對其從政時的廉潔還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榮方皇帝上臺的第一年,就任命73歲高齡的張博行出任禮部尚書,並賜與“禮樂名臣”榜,給予很高的讚譽。榮方三年2月16日,張博行病逝,榮方皇帝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