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部分(第1/4 頁)
���
巴納貝表示,象“瑪納卡”號和“英仙座”號這樣的配備風帆的軍艦,在長途航行中確實可以藉助風力達到省煤的目的,但如果撤去風帆。相同排水量的條件下,節省下來的重量可以令裝甲增厚50%,而且可以節省一半的艦員。
但海軍部給他的反建議,卻是適當降低戰鬥力以便提高遠航效能。
海軍部的想法是。該艦應該適合在歐洲以外海域使用,由此對艦體設計提出了12條要求,包括“在燃煤低裝載量的狀況下可以透過蘇伊士運河”;“限制最大艦寬和吃水,以便將來軍艦可以使用現有位於樸次茅斯、查塔姆、馬耳他甚至孟買的船塢”。由於軍艦要航行於全球,因此海軍部覺得。在這種任務背景下,應該配備風帆。此外,由於該艦需要執行遠洋任務,估計不能按時入塢刮底,因此還建議在艦底包覆銅殼,以延緩黏附性海洋生物的黏著增生。
歸根到底,海軍部裡有兩個有份量的人支援配備風帆:第一海軍大臣米爾恩和海軍部審計官休斯頓?斯圖爾特。前者認為,英國海軍執行全球任務的要求,令英國軍艦不應該只適合在歐洲範圍內活動。英國海軍不僅需要低幹舷式炮塔型主力艦(當時那種從頭到尾鋪複合裝甲的做法使鐵甲艦隻能是低幹舷,從而讓人誤解炮塔型主力艦隻能是低幹舷、跑沿海)。也需要船旁列炮式(包括中央炮艙式)的修長的巡洋型主力艦(沒有炮塔自然可以高幹舷)。而且,即便是執行沿海任務的軍艦,最好也配備風帆。後者是設計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他認為,好的鐵甲艦就應該配備一套好的風帆。如果海戰在遠洋上發生,無風帆僅靠蒸汽動力的軍艦能及時趕過去嗎?
這兩個人在海軍部裡都是說得上話的,因此,在這個問題上,他們遠比設計師們有發言權。
事實上,給“不屈”號配備風帆是個錯誤。那些配備風帆的鐵甲艦,如“亞歷山大”號。明顯不是圍堰式淺水重炮艦型鐵甲艦的對手,更遑論與義大利的兩艘新式鐵甲艦對比。
海軍軍械總監胡德雖然在表面上沒有反對休斯頓?斯圖爾特,但實際上他也覺得,風帆對“不屈”號的作用不大。而在戰鬥中倒塌的帆桅與索具明顯會影響本艦火炮的射擊。同時,他也贊同撤消風帆省下來的重量可以用作增強裝甲防護的觀點。
但這個問題就這麼擱置了下來,直到兩年後,船廠的官員敦促巴納貝,要去提醒休斯頓?斯圖爾特,“不屈”號是否配備風帆這個問題至今還沒定下來;如果希望在發動機失效的情況下繼續航行。風帆的面積要達到18500平方英尺。
由於在防護問題上與裡德爭論導致“不屈”號停工,巴納貝也希望在風帆的問題上打破僵局,於是順水推舟地向海軍部表示,在現有排水量內可以解決帆桅與索具的重量。於是,在提高航海效能的名義下,18500平方英尺的帆布被裝上了“不屈”號。而不久後的使用證明,依靠風力推動11000噸的軍艦是多麼的勉強。
與裡德的爭論導致“不屈”號被停工近一年。9077年,大家還推測她可以在9078年完工。到了9078年,海軍部預計她能在即將來臨的財政年度中建成。但是,由於從鍛造撞角到保護炮塔的複合裝甲的推遲交付,工期只好一直後延。
直到現在,費希爾被任命為這艘軍艦的艦長,她仍然還沒有完工。
9080年年底,擔任“南安普敦”號巡洋艦艦長的費希爾被匆匆召回本土。新的任命連他自己也大吃一驚擔任正在建造的“不屈”號鐵甲艦艦長。此時他還不滿40歲,這無疑是對這位年輕有為的海軍軍官的最高獎賞。
“‘不屈’號是個奇蹟。”費希爾這樣評價他的座艦。
從9076年開始建造到現在,“不屈”號的圖紙早已打滿了補丁,說她是怪物也毫不過分:裝有12臺鍋爐,靠蒸汽推進,卻是皇家海軍最後一艘可以使用風帆的鐵甲艦,也是第一艘裝有全套電力系統的鐵甲艦,她周身裝有鐵甲保護,艦艏卻裝有衝角,兩座雙聯裝16英寸(406。4毫米)前裝炮炮塔位於艦體舯部,每開一炮都要把炮口搖低到甲板下方裝彈。“不屈”號上不僅裝有14英寸魚雷發射管。還帶有兩艘魚雷艇。
雖然是皇家海軍最新式的戰艦,費希爾對她卻並不滿意。12。5節的航速和2分鐘發射一發的主炮都令他無法容忍。這艘新一代複雜的軍艦讓他手下的軍官和水兵都難以很快適應,“大家經常弄不清楚自己是在哪層甲板或哪層艙室,有時連艦艉和艦艏的方向都不知道。”為了不讓大家暈頭轉向。費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