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 頁)
只剩下皇上一個人在那兒苦苦支撐。一旦發現皇上還太年輕不大會處理事情,立刻想到要太后出山,怎麼他們就不想靠自己把朝政支撐起來呢?
我不由得感嘆道:“原以為本朝只有武將青黃不接,想不到連文臣都是。”
皇上亦無可奈何:“我也是真正臨朝後才發現這個問題的,其實本朝不是沒人才,而是人才都被某些人籠絡去了。”
“比如宋方?”
皇上點了點頭:“這人朕也是最近才聽說的,可見以前琰親王把他藏得有多深,不只他,聽說他在西京還養了許多能人,可惜,朕都知道得太晚了。”
我忙安慰他:“這也不能怪你,你才親政,西京又遠,他在那裡養了什麼藏了什麼誰又知道呢?想不到,先帝讓他修了十年西京,等於是給了他十年韜光養晦地機會,十年囤積錢財和人才,十年訓練軍隊的時間。“
“是啊,他為這一天,準備了整整十年了。”
“何止十年,他回京輔政的這幾年,一刻也沒忘記過為自己的皇帝寶座加磚添土。”
說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了一種可能:“天,匈奴人本來全力攻打陽關的,現在突然把作戰主力放在幽燕一帶,不會是已經跟琰親王達成了什麼協議吧?”
皇上一點也沒露出驚訝的表情,而是淡淡地笑著說:“不然我為什麼要御駕親征呢?”
我震驚地問:“皇上是想到了這種可能,還是得到了準確的情報?”
“沒有準確的情報,但從琰親王突然不知去向,嚴橫也下落不明,我就猜到這一點了。”
我聽呆了:“您的意思是,琰親王和嚴橫不僅聯手謀反,還裡通外國,引敵入關?他們就不怕淪為漢奸,為所有地漢人唾棄?如果那樣,即使以半壁江山淪落敵手地代價換來了他們自己的半壁江山,何以服眾,何以立國?”
皇上說:“這些都只是我地猜測,現在前方情況不明,還沒有任何確鑿證據證明是他們通敵叛國。”
我起身道:“情況這麼危急,我收回我剛剛說過的所有帶情緒化的話語,太后那邊的工作我去做,皇上不用下跪懇求,大臣們也不用聯名上書。我們倆分頭行動,我這就回春熙宮見太后,皇上你去跟大臣們商量。皇上出征也好,太后留守也好,都得有個方案,比如,哪些人隨皇上出征,那些人留下來輔佐太后。還有,皇上出征,第一站到哪裡,帶多少軍隊,多少糧草,這麼大的行動,得有個精確到每個時辰的時間表才行。”
“嗯,那就拜託姐姐了,我們一起出去吧。小安子,你叫那些人到銘熙廳來見我。”
我回頭問:“他們已經來了嗎?”
皇上道:“書信來的時候,我就派了一撥人出去通知他們進宮了。”
“那時候你還沒有看信呢。”
“直覺吧,昨晚老是做噩夢,我就知道事情不妙了。”
正文 第七十七章 也擬建新都
更新時間:2009…5…19 14:19:30 本章字數:3860
給太后做思想工作並不難,因為確實已經到了非常危急的時刻,如果這個時候還拿架子,她也不是太后了。
對於皇上御駕親征之事,大臣們並沒有多少異議。以前是指望琰親王領兵抗擊匈奴,再不濟還有嚴橫,現在這兩個頂樑柱一樣的人物都靠不住了,除了皇上親征,還有什麼法子?
天佑皇朝從建立到現在還不到二十年,根基未穩,肯鞠躬盡瘁為皇上分憂,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並不多。這也是琰親王敢公然另立朝廷的重要原因之一。近百年來中原地區都處在混亂狀態,小朝廷換了幾茬,所謂的皇家國姓變來變去,老百姓都不知道哪個才是正統了。琰親王還是跟皇上同姓的,嚴格講起來,連謀反都不算,只能算皇室內亂。
可憐的皇上,還以為他要親征大臣們會心疼,會激烈反對呢,誰知根本沒人吭氣兒。話都已經說出去了,不去也只能去了,日子就定在十日後。
之所以要十日,是因為琰親王走時已經帶走了京城的主力部隊和大部分糧草,如今這些都需要從地方補給,十日,已經很緊了,據說從各地趕來的勤王之師在日夜兼程。
到第七日,眼見著有些部隊已經到京城集結了,我問皇上:“您沒有命祁雲海和洪國盛來勤王嗎?”洪國盛就是“鎮國四使”中的鎮南戍守使。
皇上答:“沒有。”
“為什麼?”這個時候,不是應該全力以赴嗎?
皇上解釋道:“現在我們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