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第2/4 頁)
衣家破人亡的幕後主使之人找出來。唔,豫州?朕記得那是方孝庭七年前點的刺史,當地官府既然坐視這種滅門的慘案發生,那就是監管不力,一併處置了……”
這就是滅口了。
“若是查出幕後之人和方家‘有關’,立刻蒐集證據報上來……”
劉未這是不是方家做的也要按在方家。
“這件事,只有你等和朕知道,朕等這一日等了許久,甚至連心愛的妃子……”
劉未難掩悲音,抹了把臉,繼續道:“不動則已,動則勢如雷霆,朕三千禁衛軍已經準備好了,就等各位的佳音!”
“臣等必不辱命!”
莊駿和莊敬心中懼怕地領了命。
他們若這件差事辦不好,沒有將方黨連根拔起,讓方孝庭反彈,那三千禁衛就是為他們準備,讓他們背黑鍋的。
這就是帝王心術,陽謀之下,避無可避!
那新任的大理寺卿是劉未的心腹,指哪兒打哪兒的一條狗,聽到這樣的大事,激動地渾身直抖。
正在此時,門外突然傳來了岱山驚慌的尖細叫聲:
“陛下!蓬萊殿的貴妃娘娘,剛剛歿了!”
劉未哽咽一聲,當著幾人的面,居然落下了淚來。
不知是哀悼心愛妃子的枉死,還是哀悼日後血流成河的那些日子。
隨著袁貴妃的“慘死”,劉未的“復仇之路”,才開始拉開序幕。
☆、第87章 變天?換天?
自古有為的皇帝,不怕有官弄權,不怕有官貪腐,最怕的,是吏治不清,沆瀣一氣,欺上瞞下,將皇帝架空成了瞎子、聾子、傻子。
昔日王宰還在時,雖一手遮天權勢熏天,但也正因為如此,朝中所有想要得勢的官員都恨不得咬下他一塊肉,把他拉下馬來,王宰在世的那麼多年,劉未雖然過得隱忍,但還是和手下的大臣們擰成了一股繩,在這位宰相的眼皮子底下一點點奪回了權利。
王宰作為眾矢之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替劉未解決了許多麻煩,也透過帝王的平衡之道,在各個位置上都安插了自己需要的人。
但王宰一死之後,權利重新回到各方之手,朝廷行事的效率反倒變低了。等方孝庭利用科舉、授官、資助等方式掌握了一大批基層的官員後,整個二十年間,劉未只能眼睜睜看著那些曾經被他不放在眼裡的芝麻小官以一種驚人的速度往上晉升,迅速地佔領了一半以上的機要位置。
方孝庭狡猾的掌握了代國官場的規律,一開始就用一種不會引起劉未之流人警覺的方式慢慢經營,用二十年的時間佈局,讓人無法防範。
皇帝固然能封爵封王,賞賜百官,但官員的任免和升遷都是由吏部來主持的,三年任滿,根據官績和官聲來決定留任或升遷。在方孝庭的收買和拉攏下,得到方家及方黨庇佑的官僚根本不用靠盤剝百姓來取得政績,上面有吏部放水,下面自己又沒有什麼天怒人怨之舉,不升遷都是難事。
等劉未親政,開始察覺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除非他冒著一親政就無人輔政的危險,將代國那麼多方黨的官員換掉,否則他就只能忍著,用同樣的手段再扶植一批人上去,和方黨對抗。
在官場上,甚至有一句話,叫做“方家保,半朝不倒”,意思是隻要方家願意出面保你,哪怕半朝人都敵對你,你也不會倒。劉未在官員任免、考核上的權利被大大削弱,甚至不敢多開科舉,因為即使是科舉上升的寒門,在權衡利弊之後,也會迅速地倒向方黨那邊。
在這個官場上,你不和他們一起玩,就要被無情地剔除掉。寒門讀書十載是為了做官的,要是為什麼氣節,何必還來科舉?
民間都對劉未不開恩科怨聲載道,更有很多等著科舉取士計程車子直接說“若是薛門還在,皇帝必不會如此”,言語中頗有皇帝懼怕讀書人之意,只有劉未自己有苦說不出,他不是不想開恩科,而是開了恩科進了金殿的人若不是自己人,只不過是給方黨貢獻力量,他又何必如此?
也許是皇帝不開科舉的舉動讓方孝庭感覺到了自己恐怕操之過急,又或者是底下人的壓力太大,他們自己也無法吸納新鮮血液,幾番博弈之後,才有了皇帝擁有“金殿直入”名額的事情,一場科舉,皇帝至少還能安插幾個自己的人進來。
但對於大局來說,全無用處。
方孝庭這局,還在他只是吏部侍郎、王宰一手遮天之時就在佈置了。他年輕時好學有禮,在國子監和禮部都待過,拉攏了不少有能之人,待他上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