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部分(第3/4 頁)
劉凌確實不是行霸道的材料,但他卻懂得時時自省,察納雅言。代國這幾代的皇帝的政治才能都極為出色,然而從悾�燮穡�����牡弁醯��槍討醇杭��耍�侄我簿�晃潞停��粵趿枵庵幀叭屎瘛北閬緣酶褳餉腫閼涔蟆�
只是現在天下處在風雨飄搖之際,靠溫和手段已經不管用了,他年紀小,沒有見識過多少“帝王手段”,教他的人恐怕也沒想過事情會這麼發展,教導劉凌未免太過中規中矩,恨不得往“聖人”方向引導,偏偏皇帝時間也不多了,聖人手段一點用都沒有,如此之下急於求成,恨不得一夜之間將他磋磨成什麼梟雄君主,也是自然。
莫說皇帝了,現在這局面,讓外人看了也分外著急。
薛棣摸了摸下巴,心中有些擔憂。
現在這父子兩還沒發現問題的嚴重性,等再過一陣子,皇帝能理政的時間越來越少,恐怕只會對劉凌越來越苛刻,越來越心急,到時候,恐怕還要出更大的矛盾。
皇帝都希望兒子能像自己,可一旦臣子都開始協助儲君,皇帝心中的落差便開始難以平衡,這也是歷來儲君和皇帝必須要走過的一道坎,只有邁過去了,國家才能平穩的過渡。
然而從現在的情況看起來,無論是皇帝也好,劉凌也好,都沒有做好準備。皇帝身體抱恙是突然而來,並沒有一段時間的鋪墊,自然死活都不願意放權;劉凌雖在“監國”,但沒有儲君的名分,總是“名不正言不順”,大臣們也不敢太盡心盡力。
說到底,不過是皇帝不死心,又或者內心深處還是不願意將這個位置就這麼交給別人,總想再掙扎一下。
如此一想,薛棣隱隱覺得當時李明東的藥直接毒死了皇帝,說不得局面雖壞,卻不會埋下這麼多的隱患。
他也就不必這麼擔憂了。
“薛舍人,既然事不宜遲,那我們現在就擬詔如何?”
聽了薛棣一番話,劉凌已經明白父皇其中的深意,自然不會再心生排斥。
“我該如何寫?”
“殿下可以這樣寫……”
薛棣收起心中各種心思,開始耐心地教導起劉凌。
***
內尉署。
孟太醫究竟是服毒自盡,還是遭人殺人,如今已成了無頭公案,因為死人是不會說話的,而當天的行刑之人都一口否認曾經對孟太醫做了手腳,即使是內尉長因此被罷了官,都得不到其中的答案。
但太醫院充當仵作的太醫及薛棣的推論卻做不得假,孟太醫那天既然被人塞住了嘴巴、又被捆綁了起來,十有*不是自殺,而且手段極為嚴酷,幾乎是當場斃命,回天乏術。
以往內尉署裡死了人,都是犯人的家人上下打點、內尉長擬寫條陳,由家人將屍首領走,也算是內尉署一項發財的“生意”,如今內尉長因為此事都下了獄,內尉中一片混亂,也就沒有人管孟太醫屍首的事情,還是太常寺卿憐憫孟太醫一生孤苦,最後還不得善終,冒著被皇帝遷怒的危險親自去求了道恩旨,給他留了個全屍。
只是孟太醫從小父母雙亡,祖父祖母也已經去世很多年,他無妻無妾,無兒無女,連個領屍身的人都沒有,最後還是太醫院裡以李醫官為首的一干徒子徒孫們攢了些錢,將孟太醫的屍首從內尉署“買”了出來。
京郊外的“義莊”裡。
“李興,你真準備扶孟太醫的棺槨回鄉?”一位醫官難以置信地驚呼。“我們冒著陛下震怒的危險把孟太醫的屍身撈出來已經是仁至義盡了,你都快要升任太醫了,何苦這時候扶靈回鄉?他又不是你爹!”
扶靈回鄉說起來容易,可路上遇見棺材是很晦氣的事,很多時候甚至因此產生爭執,所以大部分扶靈的人都選擇傍晚通曉趕路,日出後在義莊或荒郊野外露宿,請這些專門負責送靈回鄉的力士也是花費不菲。
民間對這些專門送靈的人有個稱呼,叫做“趕屍人”,倒不是說他們真的趕著屍體走,而是他們夜晚扛著棺材趕路,白天又住在義莊裡,實在是太過詭異,各種穿鑿附會也就越發多了起來。
相比較之下,如果朝中有為國獻身的、又或者德高望重的官員去世,大多可以由各地驛站的驛館逐站護送,直至從官道回鄉,甚至可以停靈在驛站,就絕沒有這樣辛苦了。
如果孟太醫沒有犯事,還是太醫令的身份病故,以他的資歷和身份,皇帝是絕對會下令由朝中之人扶靈的,可現在他是“罪人”的身份,誰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就代表誰要放棄自己的大好前途,還要散盡家財耗費許多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