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第1/4 頁)
“我不必靠那些。不過你說的沒錯,三殿下確實需要人幫上一把。回頭我給他寫封信,說說這件事。真人,你會幫我往京中送信吧?”
“胡鬧!”
太玄真人一吹鬍子。
“我的信怎麼送得到宮裡去!”
“三殿下說將信送到陸博士府上,陸博士會想法子轉交他。”
“我才不……”
“啊,那位虞城侯家的王靜嫻……”
“好好好,我送,我送就是!”
***
曾經轟烈一時,爭得朝堂上一片血雨腥風的“賑災”之爭很快就成了過眼雲煙。自古成王敗寇,早在劉未運籌帷幄的那一刻,這件事就註定了結局。
劉未想要提起莊駿莊敬父子,平衡日益失控的朝堂局面,這樣的事情既然瞞不過人,劉未怎麼可能不留後手?
當日明路上回京的是莊家人不假,其中卻沒有莊敬。莊敬是跟在後面慢悠悠回京的妾室和行李中回京的。
莊敬的隊伍遇險後,載著莊敬妾室的馬車就該走了水路,直到京中來人接應,悄悄入京回宮,連莊家人都不知道情形。
也是託莊敬“引蛇出洞”的機會,劉未才抓到了方家的把柄,挖出了一支和當地官府有所勾結的匪患,那處匪患自然是被剿滅乾淨,當地的官府官員也是被斬了大半,那位犯事的知府,便是方孝庭三子的門生。
因為這件事,方孝庭的三子被罷了官,方孝庭也稱病在家休養了一月,一時間,朝中人人風聲鶴唳,生怕沾上了什麼關係。
也因為方孝庭託病不出,許多好事者想看的熱鬧也沒看到,直到另一件更大的事情徹底吸引了其他人的視線,方黨中人才鬆了口氣。
說起這件事,也吏部也息息相關。
正是殿試。
自代國開國的高祖“開科取士”以來,科舉制度幾經修改,才成了現在的模樣。各地書院、學館的生徒,受地方官府舉薦的“賢士”、國子監裡的“監生”,還有蒙蔭可以直接入禮部式的官宦子弟,共同組成了龐大的考生隊伍。
朝中什麼時候開科並無常例,通常是吏部發起,認為最近的官員空缺太多,需要補充,再經由禮部評議,上奏後請求開科。有時候三年一科,有時候五年一科,有時候五年兩次,天下學子什麼時候能機緣巧合,全靠運氣。
是以沒有一個學子會浪費開科的機會,只要朝中下令開始“科舉”,立刻有無數有識之士紛紛參考。
其實從悾�凼逼穡�賦�實劬投繼岢齬��憑俚弊觥俺?啤保��>儺校��芸煬捅懷�寫蟪擠炊遠�兄埂�
悾�勱讜跡�輝溉咴保�3S兇叢�踔廖奕笨煞牛�荒茉詮�蛹嗬錟備鏊疽檔群蚴詮俚氖慮欏�
平帝時禮部和吏部由呂家人和後戚家族把持,中舉之人往往都是全靠關係,官位更是受到嚴重的控制,科舉名存實亡,若不是還有薛家等大儒在各地學館持續不斷地培養著國之棟樑,到劉未上臺時,估計都沒人可用。
當年的呂太后也感覺到了科舉被把持後對國家的危害,開始動手改革科舉,到了劉未做皇帝時,這種“有官位無實缺”、“狀元郎不值錢”的情況才漸漸好轉。
可惜這種登天之路太過顯赫,即使是皇帝也不得不利用殿試的名次來平衡各方勢力的關係,“殿中直侍”的名額也就隨之而來。
凡是被皇帝送出的“殿中直侍”名額,可以直接進入殿試,而且得到的名次都不會太低。一般都是已經進入壯年、年富力強,可以直接拿來用的官宦子弟。
朝中學中也都明白這個“潛規則”,只要直侍的本事不是太差,一般都能很快混到實缺的官位,慢慢走上平步青雲之路。
這算是皇帝“賜權”的一條路子。
也是皇帝手中最重要的一項權利之一。
今年的殿試會這麼驚人,是因為今年殿試的狀元和榜眼,是少有的“殿中直侍”,而且都出身公卿之家。
要知道“殿中直侍”的名額往往是群臣博弈後為家中子弟謀出身的結果,需要這樣得到出身的一般都不會是什麼經世之才,所以即使能直接參加殿試,三鼎甲也向來是各地苦讀的學子或賢士獲得,“殿中直侍”也由此得了個“陪三甲面君”的笑談。
可今年的狀元,是靠獻畫得到名額的沈國公舉薦入試的,入試的不是別人,正是沈國公戴勇遊蕩在外好幾年的大兒子、世子戴執。
他今年都已經三十有二了,靠出身就能得個公爵,偏偏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