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部分(第2/4 頁)
姚霽聽到這裡再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就是傻子,當下裡駭然地望向最高處站著的劉凌,滿臉不可思議。
蝗蟲?
蝗災?
她靜下心來,努力去思考這方面的記憶,這才終於想了起來,在這段時間確實好像發生了這場災害。
北方大旱,赤地千里,方黨又作亂挑起戰亂,致使黃河以北無數良田□□在外任其荒廢,後來旱災發生朝廷無法及時賑災,方黨又到處搜刮糧草和可食之物,以至於方黨為害的州縣裡饑民無一為食,將能吃的全部都吃了。
後世的史書裡認為出現這場蝗災根本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大旱之後容易出現蝗災,更何況這種戰亂饑荒的情況下使得草皮樹根都被掘了,蝗蟲的天敵也被吃了個乾淨,給蝗蟲提供了快速繁殖、短期內迅速爆發的客觀條件。
也許早就有人注意到驚蟄一過蟲子多的不像話,可那時候到處都在打仗,百姓自己都惶惶不可天日,去鎮壓戰亂的武將和一些官吏要麼不懂,要麼看見了視而不見,要麼就當做方黨的“災劫”,誰會往上報這個?
姚霽徹底忘了這場蝗災的原因不是因為別的,正是因為歷史發生了變化,應該在今年冬初才徹底鎮壓乾淨的方黨居然提早就已經被消滅了。
歷史上方黨不是因為什麼火藥和“蕭將軍”的黑甲衛被滅的,正是因為他們佔據黃河北方數州之後接連遭遇乾旱、饑荒、蝗災,彈盡糧絕連人都沒的吃了,活不下去的造反軍和百姓反倒把和造反有關的將領和方黨黨羽全給用大鍋煮了,向官兵投降換取朝廷的賑災才提前結束的。
正因為方黨作孽太多,沒有人責怪皇帝“失德”,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員都認為是方黨滅絕人性慘無人道引起了各種災禍,哪怕因為蝗災、旱災、饑荒、戰亂等原因讓這些地區已經白骨露於野、幾乎是死地,可皇帝德政一下,百姓們還能找到主心骨,在幾年之內陸陸續續往北遷徙,重懇荒地、重建家園,響應皇帝的旨意恢復這些地方的生機。
但死的人太多,蝗災在古代又是皇帝失德嚴重的證明,所以連正史上都遮遮掩掩,沒有提及有這場蝗災,只有一些地方上的縣誌和家載的家史裡提過當時出現大規模的蝗災,以至於“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所落溝塹盡平”的情況。
姚霽再怎麼博聞強記也是人,不是電腦,這一點不見於正史只是一小部分學者曾經討論過“久旱必蝗”的“偏門知識”,若不是這時候正當面才是乍然想了起來,恐怕一輩子都想不起。
一想到北方的慘狀,姚霽頓時又是驚又是憂,再也繃不住自己的表情。
如果方黨這時候還沒滅,蝗災自然是方黨要頭疼的問題,而蝗蟲這種東西吃完了要吃的東西自然要遷徙,可那時候到處戰亂災民又多,這些蝗蟲在春夏相交之際成災,還沒往南方怎麼蔓延已經被饑民全部捉來吃了,甚至有不少人就是靠這些蝗蟲活下來的,各個都拜祭起“蝗神”,謝謝這位神明送來食物。
但火藥的出現提前中止了戰爭,方黨北逃,蕭逸率部追擊直至幽燕之地,沒了方黨到處抓壯丁、派兵封鎖阻止百姓逃竄,那些受旱災和戰亂蹂/躪的地區的百姓早就逃離了不能活的家鄉,直奔沒有受戰亂影響的地區而去,整個戰亂區域十室九空,春天驚蟄一過,蝗災便起了,可沒人去管。
吃光了所有東西的蝗蟲們鋪天蓋地地就往有食物的地方去,旱地裡能有什麼草皮可食?自然是往南方莊稼未成的地方飛了。
朝廷還在想法子想要恢復這些地區往日的安寧繁榮,誰能知道災禍就在眼前,甚至連蕭逸率領的黑甲衛大捷,在幽州偏遠之地抓獲了方黨僅存的餘孽都無法使人心裡能好半分。
姚霽沒見過蝗災,她甚至沒見過蝗蟲,但哪怕是百科圖書上的一鱗半爪,也足以讓她動容了,更別提這個時代視蝗蟲如神罰妖禍一樣的人們。
那老寺卿還在叨叨著該如何祭祀天地,該向神請罪,劉凌的眼睛卻一眨不眨地望著姚霽,冷冷地開口:
“薛棣,把那封摺子再念給劉寺卿聽。”
薛棣應了聲“是”,低沉有力地聲音便在紫宸殿門外緩緩響起。
“青州蝗初生如粟米,數日旋大如蠅,能跳躍群行。又數日,即群飛,所止之處,喙不停齧……又數日,孕子於地矣。地下之子,十八日復為蝻;蝻復為蝗,於此,遮天蔽日,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初苗田稼食盡,百姓跪哭流涕,流民談之色變,又有流亡者聚嘯山林……”
寫這封奏摺的官員必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