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部分(第4/4 頁)
是一套相對合理的考評體系,文官之間,越發認同,而考評的合理,也極大限制了掌權者肆意胡為。
立德,功成身退,辭去一切職務,毫不戀棧。唐毅不是那些嘴上嚷嚷著視功名為糞土,卻滿心想著發跡成名的虛偽文人。他真正走到了權力的頂峰,甚至有資格行廢立之舉。可是十年光景,唐毅嚴守職分。從沒有大權獨攬,事事以內閣集體意見為主,不論是用人,還是推行新政,全都開誠佈公,讓人無可挑剔。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這是聖人的標準!
縱覽大明朝二百年,最接近的人物就是王陽明,再向前推,理學宗師朱熹,他的學說統治了幾百年,可本人德行太爛,加上他在政治上沒什麼建樹,實際離著聖人的標準很遠。
再說的過分一點,孔孟二聖如何?他們也不過是周遊列國,兜售治國理念,可是到頭來一事無成,不過是寫了幾本書,到了幾百年後,才被尊奉為聖賢。真正在世的時候,鮮有功績。
唐毅可不同,他不但有著書,還有實踐,而且還真正開創了一代盛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此刻,唐毅正式超越了王陽明,成為歷代讀書人的標杆,一座無法企及的高峰!
京城百姓,扶老攜幼,文武百官,士農工商,甚至聚集在京城的各國使者,天下的商賈,紛紛走上了大街。
年幼的孩童依偎在父輩的身邊,聽著他們講述著,這一座市場是唐毅做順天府尹的時候,修建起來的,這條水泥路面是唐毅在隆慶二年建造的,那一棟高樓是萬曆二年修的,那一座學堂是元輔撥款建造的……
一件件,如數家珍,大家此刻才猛然發現,這十幾年的光景,大明竟然發生了這麼多的變化,一切的一切,都源於唐毅一手主導的隆萬新政。
何其幸運,他們見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何其幸運,他們能見證歷史的一刻!
“元輔的馬車到了!”
不知道誰大喊了一聲,大家第二卷。望去,果然一陣馬蹄聲,護衛隊在前面開路,唐毅的馬車從後面相隨。
所過之處,百姓深深作揖——唐毅在五年前已經正式要求廢除跪拜禮,可是從元朝開始,通行了幾百年的跪拜,哪是那麼容易改變的,在世間還廣泛存在著跪拜,甚至有人叫囂,不下跪磕頭,要此膝蓋何用!
當唐毅離開之後,他的要求瞬間就深入了人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