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例如,男、女雙方家族中均有先天性聾啞史者,則雙方不宜結婚。儘管目前男、女雙方均無聾啞(即外表上完全正常),但是有可能雙方都是同一遺傳病(如先天性聾啞)的攜帶者。因為雙方的家族中均有先天性聾啞的病人,一旦雙方結婚後,所生育的子女中發生先天性聾啞的可能性要比一般的人大得多。其他疾病,如全身性白化病、精神分裂症、克汀病等也同樣如此。
——佚名
胎教由來已久——文王之慧始於胎教
商未周族領袖周文王是個開明君主,在位50年,把個半邑之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強盛無比。
據說,周文王自幼聰明過人,“孩提時,深明孝仁禮義”,既懂馬戈箭術,又曉詞賦詩文;那過目不忘、出口成章的本領,更使那些文武大臣們讚歎不已。
文王為何這等聰明?據《禮記·保傅》篇記載,這與文王的母親在懷文王時對腹內的胎兒進行嚴格的胎教有關。文王的母親究竟是怎樣對腹內的胎兒進行教育的,史書沒有詳細記載。但北齊文學家顏之推(513…約590後)在其長篇專著《顏氏家訓》中有段腳註,拈來可作參考。
顏之推說:“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聲音滋味,以禮節之。”他還說,以上的胎教之法要“書之玉版,藏請金匾”,讓後人效法。
隋代太醫博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還談到:“妊娠三月胎教,當此之時,血不流,形象始化,未有定儀,見物而變……欲令子美好端正者,數視白壁美玉。……欲令子賢良盛德,則端心正坐,清虛和一,坐無邪席,立無偏倚,行無邪徑,目無邪視,耳無邪聽,口無邪言,心無邪念……是謂外象而變者也。”
這些說教是否就是文王之母的胎教方法,無從核證。但“胎教”一說由來已久,是千真萬確的。
受胎之後,喜怒哀樂,莫敢不慎。
——巢元方
什麼是胎教?胎教即從懷孕的早期開始,有意識地應用孕婦體內外的各種條件,給予胎兒良好的刺激,並防止不良因素刺激胎兒,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先天素質,出生後能更健康地成長。
胎兒在母親體內要呆上9個多月的時間。在此期間,母親的營養狀況、各系統器官的變化都對胎兒的生長發育帶來很大的影響;同樣,母親的情緒變化,包括喜、怒、哀、樂等,也會對胎兒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懷孕期間不僅要注意營養,而且要加強胎教。胎教的具體方法包括:第一,要保持孕婦周圍環境舒適,使母親心情愉快;第二,自妊娠4個月起聽一些古典音樂或優秀的輕音樂;第三,經常撫摸胎體,促進胎兒的智力發育;第四,丈夫也應積極參加胎教。
——佚名
寶貝兒,爸爸正在和你說話哩——美國學者文達·卡爾的胎教課
1971年,美國學者文迪·卡爾懷著極大的興趣對妻子腹中僅5個月的胎兒開始“上課”。
半個月後,只要他在妻子的肚皮上輕輕地拍一下,胎兒便會靈敏地蹬一下腿,配合默契,似乎父子已心心相印。卡爾還經常對妻子腹中的胎兒說:“寶貝兒,我是你爸爸,正在跟你說話哩!”如此過了一段時間,只要卡爾一開口說這句話,胎兒便會動一下,表示對父親的應答和“敬意”。
嬰兒降生後,每逢哭鬧,卡爾便對孩子說:“寶貝兒,我是你爸爸,正在跟你說話哩!”孩子聽到這句話,立即停止哭鬧,並搖晃著腦袋向周圍尋找說話人。當孩子學會說話開始記事時,聲稱對爸爸的這句話有著特殊的親切感。
幽居在子宮內的胎兒除了需要充足的物質營養外,還和成人一樣需要精神營養。
——萬紹芬
丈夫參與胎教的方法是,可撫摸式在孕婦腹部外對胎兒說話,使胎兒感知未來父親的聲音。另外,丈夫的參與、關懷和體貼,可使孕婦的情緒穩定,起到安慰。鼓舞的作用。
——佚名
胎教校長——美國著名婦產科專家凡德卡創辦胎教學校
1976年,美國著名婦產科專家凡德卡創辦了一所胎教學校,並自任校長,專門教導孕婦如何對胎兒進行胎教。該校開辦以來,深受孕婦歡迎,每年都有100多名孕婦在這裡畢業。據科學家證實:胎教對胎兒生長確實有良好作用。
這所胎教學校的教育方式是有系統地對胎兒說話、放音樂。拍打和撫摸等。其主要課程是:語言教育,母親用擴音器以中度音量把字句向腹內的嬰兒一再重複;音樂教育,在貼近母親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