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3/4 頁)
和漢中的重要性之外,便是為了要凝聚荊州軍各部人馬,使之能夠發揮出更加強大的戰力。
就兩者的形勢而言,也大不相同。原本歷史上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只有荊州四郡做為他的根據地,但荊州當時被曹、劉、孫三分之後,這塊根據地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而劉琮則跨有荊、揚,最為關鍵的是將南陽宛城牢牢的控制在手裡。如此一來,曹軍若想南下,則必然要先解決南陽。假如棄南陽於不顧,從舞陰直撲襄陽,那麼這種軍事上的冒險只能遭致慘痛的失敗。
既然無後顧之憂,那麼劉琮親領大軍入蜀,便幾乎無人反對了。當然此次出兵的目的,是為了順勢吞併益州,但這個目的卻不能提前加以宣揚。除了極少數的核心成員之外,大部分將領都不知道,或者說至少明面上不知道劉琮的謀劃。
為了不過於刺激劉璋同學緊張的神經,此次入蜀的軍隊劉琮打算陸續進入,先期在一萬人左右,後續將投入兩萬到三萬人馬。如果還是不能順利拿下益州,恐怕就要動用到五萬大軍左右。
和這個時代大多數軍隊不同,荊州軍中多以職業戰兵為主,那些放下鋤頭就拿起刀槍的所謂部曲私兵,在荊州軍中幾乎已經絕跡了。這也是為什麼劉琮經過數年發展之後,軍隊的數量並沒有太大改變的原因——士卒的素質已經大為提高,單純的人數多少並不代表戰力的高低。這一點在荊州軍中幾乎已經成為共識。
當然這並不是說這個時代就沒有職業軍人了,事實上曹操的虎豹騎等軍隊,都是非常精銳的,但總體而言,所佔的比例遠不如荊州軍。
軍事上的準備,自從去年平定交州之後便一直在進行。經過為期一年的大練兵活動,荊州軍的戰力又有了明顯提高。尤其是劉琮在打破了各部固有的軍種模式,但保留了各軍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之後,混編而成的各部在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如今即便是號稱長槍營的張泉部,也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騎兵、弓弩手等部隊,不過長槍營的主力仍然是長槍兵而已。
為了加強各部之間,尤其是各軍將校之間的配合,劉琮特別狠抓了旗號、通訊、地圖等方面的統一和規範。他並沒有別出心裁的搞什麼密碼本,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整理,以確保軍令規範無誤,地圖統一。
軍學中培養出的人才,大多本就是軍中的中下層軍官,所學的除了兵法之外,便是這些內容。許多軍學的房間都內掛著劉琮的一句話:“不識輿圖,何以為將?”
除了從荊州入蜀之外還將有一路偏師,自南陽沿伏牛山和秦嶺南麓之間的狹窄通道,走南鄉,攻西城,牽制和騷擾漢中,當然如果這路人馬進展順利,也可以直撲漢中。至於這路偏師應選何人為主將,率領哪些人馬,劉琮現在尚未決定。其實如果從漢水逆流而上,也可以。但是如此一來兵力過於分散,所以劉琮在這路偏師的進軍路線上,也還有些拿不定主意。
而要想從荊州大規模的向蜀中投放軍隊,陸路自然不是最佳選擇。唯有藉助水軍,走長江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運送大量人馬入蜀。非但軍隊主要用水軍運送,後續的糧草輜重,也將從水路逆流而上。
針對益州多山的情況,劉琮此次出兵並不打算過多使用重騎兵明光騎,而是要用輕騎、長槍兵以及弓弩手為主。如此一來不但能夠減少對糧草的依賴,也更利於發揮各軍的戰力。
除了軍事上的準備之外,政治上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劉琮都有所安排。所謂外交其實主要還是為了獲得道義上的正確。雖然劉琮來自後世,但這些年來他已經深刻意識到,師出有名是多麼的重要。否則當初何必費事去給龐羲暗中使壞?直接出兵強攻益州不就成了?
這和當初劉琮出兵江東是不同的。江東孫氏與荊州可謂世仇死敵,兩者相爭誰也說不出什麼,無非是看誰實力更強,誰獲得了最後的勝利都不會讓天下人指責。所以即便劉琮出兵伐喪,大夥兒也只是說了幾句便罷。然而劉璋卻與孫權不同,無論怎麼說好歹也是漢室宗親,雖然不知道他和劉琮差沒差輩分,但兩者同為皇室貴胄卻是不爭的事實。
原本的歷史上劉備頂著劉皇叔之名,到了益州是怎麼做的?劉胖子親自出城迎接,龐統勸他縱兵擊殺劉璋,他沒做。與劉璋歡飲數日之後,領兵去鎮守葭萌關。其實他心裡也很清楚,自己到益州不是真的幫劉璋打張魯,最終的目的是謀取益州,結果呢?龐統數次獻計,他都不採納,遷延了一年之久,忙著“廣樹恩德,厚結士民”。若非張松洩密被殺,劉璋和他翻臉,還不知道要拖到什麼時候。
都說兵貴神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