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4/4 頁)
8,《資治通鑑》卷213
開元二十二年記賬 315 8,018,710 46,285,161 《唐六典》卷3
開元二十八年記賬 328 1,573 8,412,871 48,143,609 《資治通鑑》卷214,《新唐書》卷37
天寶元年記賬 362 1,528 16,829 8,525,763 48,909,800 《舊唐書》卷9
天寶元年 8,348,395 45,311,272 《冊府元龜》卷486,《通典》卷7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在國內厲行節約,百姓休養生息,社會秩序穩定,唐的經濟和人口逐步增長。
站在這個立場,我們就得重新評價貞觀之治。
事實上,貞觀之治是典型的人治,它的成功主要由於太宗和魏徵。如果魏徵遇到的是隋煬帝,早就人頭落地;如果太宗身邊都是封德彝,也難免重蹈覆轍。玄武門之變前,封德彝向李世民大表忠心,卻又暗中充當李建成的鷹犬。這事直到他死後才暴露出來,讓唐太宗大吃一驚。'43'
人,又怎麼靠得住?
太宗自己也靠不住。貞觀初年,他確實謙虛謹慎。到了中期,就開始驕傲自滿。就連他表揚和推崇魏徵,也未嘗沒有自鳴得意的成分。貞觀十二年(638)三月,唐太宗在五品以上官員的宴會上將佩刀賜給魏徵,然後又問了一句話:朕這些年的政務跟以前相比,怎麼樣啊?
顯然,他是想聽到吹捧。'44'
魏徵卻說:威德所加今非昔比,人心所向今不如昔。
唐太宗目瞪口呆。
他說:怎麼會呢?
魏徵回答:貞觀初年,陛下唯恐聽不到忠言,總是千方百計地引導,興高采烈地聽從。現在雖然也能聽取意見,卻總是勉勉強強,面有難色,當然比不上從前了。
唐太宗悵然若失:人真是難得自知之明啊!'45'
難怪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會這麼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撒手人寰,朕失去一面鏡子了。'46'
但,這樣的鏡子,豈非可遇不可求?
因此,靠得住的還是制度。
事實上,隋唐正是一個制度創新的時代。這一創新始於開皇年間,成於貞觀之治,是幾代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豐富內容,是我們馬上就要講到的。
現在則不妨先做小結:壯麗輝煌的隋唐,是許多人共同締造的。隋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