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文化素養。但 《隋書》將日本國書的措辭和煬帝的反應都鄭重其事地記錄在案,說明當時隋人對此十分在意。後來隋帝國大使赴日,又發生了所謂“國書被劫”事件,更能說明這一點。詳見袁剛《隋煬帝傳》。
'2'這段歷史諸家說法有異,本書採信袁剛《隋煬帝傳》的說法,同時請參看《隋書·倭國傳》,《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一。
'3'實際上當時中國人對日本知之甚少,獲得的情報也相當皮毛,甚至乖謬。比如隋文帝得到的資訊便是: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因此天不亮就辦公,太陽一出來就下朝,聲稱要將政務交給太陽弟弟處理。隋文帝認為這“太無義理”,於是以世界之王的口氣下達訓令讓日本人改正。見《隋書·倭國傳》。
'4'隋煬帝三次征討高句麗,其勞民傷財的程度超出了人民群眾的忍受極限,起義在《無向遼東浪死歌》中爆發。隋煬帝不思悔改,又北巡突厥,結果被困雁門。從此帝國和煬帝都一蹶不振,直至滅亡。
'5'見《新唐書·魏徵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八。
'6'邱久榮撰《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民族卷》高句麗條稱:“北齊廢帝乾明元年(560)封其王為高麗王,自此稱高麗。”實際上,此前早已有人稱高句麗為高麗,如《魏書·高句麗傳》載北魏世宗宣武帝元恪接見高句麗使者,雙方均稱高句麗為高麗。但其王的封號仍為高句麗王。可知高麗實為當時高句麗的習慣性簡稱。另請參看《北史·高麗傳》、《隋書·高麗傳》。
'7'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民族卷》。
'8'見《後漢書·東夷傳》,《三國志·東夷傳》,崔連仲主編《世界通史·古代卷》。
'9'事見《隋書·裴矩傳》。以上各段描述參考了袁剛《隋煬帝傳》。
'10'見《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但《資治通鑑》沒有記載啟民可汗向隋煬帝彙報高句麗來使一事。據隋煬帝北巡突厥行程,高熲之死應該在此之後。
'11'佛教從前秦傳入高句麗是在東晉鹹安二年(372),《論語》從百濟傳入日本是在西晉太康六年(285),根據漢字草書偏旁創造平假名的是學問僧空海,根據漢字楷書偏旁創造片假名的是留學生吉備真備。見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12'本節述圓仁故事均引自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13'據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最澄和空海是在唐德宗時期的公元804年同時搭乘遣唐使船入華的。
'14'請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15'據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這九艘商船是日本遣唐使在楚州(今江蘇省淮陰市和淮安市一帶)僱用的。
'16'張保皋的新羅名叫弓福,日文名叫張保高,部分事蹟在《新唐書·新羅傳》中有記載,杜牧也有《張保皋鄭年傳》。
'17'2004年,韓國國家電視臺KBS耗資150億韓元推出反映張保皋生平事蹟的51集電視劇《海神》,投資額超過《大長今》,在韓國和中國都引起強烈反響。
'18'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19'事見《日本書記》,並請參看袁剛《隋煬帝傳》。
'20'本次使團的大使是犬上三田耜,貞觀四年八月出使,貞觀六年八月回國。
'21'請參看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22'見《隋書·倭國傳》。
'23'請參看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
'24'以上據王仲犖《隋唐五代史》,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25'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
'26'氣賀澤保規先生即認為,由於北魏、北周和隋唐都是以鮮卑為主流的政權,宇文愷又是鮮卑人,因此在棋盤格局的坊制中包含著北方遊牧民族的想法並不奇怪。本書則認為,由於北周號稱要恢復周制,因此產生井田制的想法也不奇怪。
'27'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二,並請參看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28'見唐人沈既濟《任氏傳》。
'29'鑑真法師是東渡日本時被風暴吹到廣州的,此處原文見《唐大和上(大和尚)東征傳》。
'30'李商隱《雜纂·不相稱》稱“窮波斯,病醫人”。意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