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對那些禮俗之士也極為蔑視。因此,阮籍也會像孔融那樣口出狂言,甚至故作驚人之語。
有一次,阮籍說:殺父可以,殺母不行。
眾人大驚。
司馬昭也說:弒父乃滔天大罪,怎麼可以?
阮籍卻解釋說:比如動物,都是隻知道母親不知道父親的。所以,弒父是行同禽獸,殺母是禽獸不如。
眾人又都歎服。
阮籍這樣說話,並不奇怪。事實上,從東漢末年到東晉末年,禮教幾乎成為虛偽的代名詞。比如桓溫的小兒子桓玄,最後是篡位了的,然而他在公眾面前的表現卻是大孝子。有一次,一位客人在席間要求溫酒,桓玄竟痛哭流涕起來,因為“溫”是他亡父的名字,提都提不得。
難怪阮籍要故意跟禮教唱反調。他家附近酒店的老闆娘很有姿色,阮籍和王戎便常常去店裡買酒,喝醉了就睡在那女人身旁。對此,店主人曾大為起疑。但經過細心觀察,卻發現阮籍一點邪念都沒有,也就釋然。
所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就是這樣的吧?
一個有著赤子之心的人可能活得很快樂,也可能會很痛苦。因為成年人不可能真是小孩子,所謂“像孩子”不過是率性和率真。阮籍就是這樣。據說他會青白眼,遇到欣賞的人用青眼看,不喜歡的就給他白眼。嵇康和哥哥嵇喜在阮籍那裡,享受到的就是這兩種不同的待遇。
然而毫不掩飾自己好惡的阮籍,卻終其一生“口不臧否人物”,也就是不對任何人發表評論。這一點讓司馬昭極為讚賞,他甚至認為天底下最謹慎的人就是阮籍。
這就是阮籍了:率真而又自律,率性而又謹慎。這樣的人,心裡面是會鬱結成疙瘩的。因此有人認為,阮籍酩酊大醉,就是為了用酒來澆那心中塊壘。
他的哭,也如此。
阮籍一生,應該哭過多次。某個非親非故素不相識的女孩子死了,他也前往痛哭一場。原因,據說僅僅因為那姑娘才貌雙全,卻未嫁而亡。這確實是很不幸的人生。以阮籍之詩人氣質和哲人敏感,不能不為之慟哭。
但,他更可能是哭自己。想想阮籍這輩子,跟那女孩在本質上又有什麼區別?他的人生價值當真實現了嗎?他那些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詩,有多少人看得懂呢?他為司馬昭寫的勸進表,會是自己想說的心裡話嗎?
難怪阮籍要跟劉伶一樣,駕一輛車攜一壺酒漫無目的到處亂走。不同之處在於,劉伶吩咐“死便埋我”,阮籍卻一定要走到路盡頭,再慟哭而返。
沒人能夠確切知道他們的想法。也許,劉伶已經清楚地意識到,無論一生一世如何度過,最後終歸於死。那又何妨走到哪裡算哪裡,死到哪兒埋哪兒?同樣,人生既然並無意義,那又何妨想怎麼活就怎麼活?
所以劉伶之狂甚於阮籍。有一次朋友去看他,卻發現他全身赤裸一絲不掛地坐在那裡。朋友們大為怪異,劉伶卻很坦然。他滿不在乎地說:天地就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諸位為什麼要走進我的褲子裡來?
這實在要算是瘋話。
其實劉伶並不瘋癲。他的心裡比誰都明白,也很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次酒後與人發生口角,對方捲起袖子就要動手,瘦瘦小小的劉伶馬上讓步。他的說法是:我這幾根雞肋恐怕不值得安放您那尊貴的拳頭。
對方當然一笑了之。
實際上這也是劉伶的處世之道。對司馬政權,他不像嵇康那樣公開對抗,也不像阮籍那樣委曲求全,而是在被招聘時大談虛無,讓執政者覺得自己百無一用。所以劉伶最後的的結局,竟是壽終正寢。
阮籍卻一直處於痛苦的掙扎之中。據說他在觀看劉邦與項羽的楚漢戰場時,曾說過一句名言: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可見他是認為要有英雄的,也希望能為那沒有英雄的時世找到一條出路。他的途窮而哭,則因為發現上下求索的結果,是仍不知道路在哪裡。
我們也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不會在陶淵明的田園裡。
陶淵明之隱 跟劉伶、阮籍一樣,陶淵明也嗜酒如命。
陶淵明就是陶潛,淵明是他的字。因為短時間做過彭澤(今屬江西九江)縣令,所以又稱陶彭澤。彭澤縣令依法享有三頃公田,陶淵明竟然吩咐全部種上釀酒用的高粱,聲稱只要能常醉於酒,就心滿意足。後來只是由於太太的強烈抗議,才同意撥出五十畝改種粳稻。
可惜陶淵明並沒能等到高粱成熟,因為上級機關派來了督郵。督郵是郡守派遣到各個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