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王導的這堂歷史課,自然有倚老賣老,教訓晉明帝不可胡來的意味。但晉明帝悟出的問題,卻恐怕是連王導也想不到的。是啊,東晉這個先天不足來歷不明又偏安一隅的脆弱王朝,國運能夠長久嗎?
抱歉,這就只有天知道了。因為東晉王朝的那些權臣和勳貴,幾乎沒誰是寺廟裡的菩提樹。
比如桓溫。
梟雄桓溫 無論如何,桓溫都是不可不說也值得一說的。這不僅因為他的權勢和功業,更因為他那句驚世駭俗的名言:就算不能流芳百世,難道還不能遺臭萬年?
這是怎樣的人物!
桓溫是兩晉名臣桓彝的兒子,據說生下來不滿週歲便被溫嶠一眼看出非同尋常,因此以溫嶠之姓命名為溫。後來,又因為庾亮之弟庾翼的推薦成為晉明帝的女婿,從此扶搖直上,簡直就是王敦的翻版。
然而桓溫對人們把他比作王敦是不滿意的,他更欣賞的是劉琨。北伐前秦時,桓溫偶遇當年劉琨府上的歌女,這個老女人一見桓溫就眼淚奪眶而出。桓溫問她為什麼,老女人答:看見將軍就像看見了劉司空(劉琨)。
桓溫非常高興,便重整衣冠,讓老女人再看。
這下子老女人看出差別來了。她說:臉皮像,可惜薄了點;眼睛像,可惜小了點;鬍鬚像,可惜紅了點;身材像,可惜短了點;聲音像,可惜有點娘娘腔。
據說,桓溫因此鬱悶了好幾天。
此事雖然見於正史,卻其實可疑。因為桓溫的長相是鬍鬚像刺蝟毛,眉骨像紫石稜,屬於孫權和司馬懿一類的人物。這樣的人,說起話來怎麼會是娘娘腔?
那麼,桓溫的這一相貌特徵可靠嗎?
可靠。因為作此描述的是劉惔(讀如談)。
劉惔也是晉明帝的女婿,而且跟桓溫是好朋友,他的描述應該不會錯。更何況劉惔雖然是清談家,基本上不務正業,看人卻是極其準確的,看問題也相當透徹。桓溫西征討伐成漢,朝中大臣都不看好,只有劉惔認定必勝。給出的理由是:此人從來不做沒把握的事,哪怕是遊戲。
桓溫後來的尾大不掉,當然也在劉惔意料之中。
這是晉穆帝時期的事。此刻的東晉王朝,早已不是王導時代的樣子。晉明帝司馬紹去世後,五歲的晉成帝司馬衍繼位,朝政實際上落入庾太后哥哥庾亮之手。庾亮是要加強中央集權的,因此與地方勢力衝突嚴重,終於釀成蘇峻之亂,東晉王朝也差一點就萬劫不復。
更麻煩的是,蘇峻之亂雖然被平定,庾亮卻從中央變成了地方。他和他的弟弟庾翼先後擔任荊州刺史達十一年之久,等於佔有了東晉的半壁江山。因此,庾翼去世後誰來接替這個職位,就成了生死攸關的問題。
三歲的晉穆帝當然回答不了,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也是清談家,何況這事本來就是難題。荊州北面是強胡,西邊是勁蜀,派個忠厚老實能力差的去當刺史,抵擋不住那些蠻族;繼續交給庾家人,又不放心。
最後,朝廷選擇了桓溫。
劉惔卻說:有了桓溫,荊州倒是不會淪入敵手;但是有了荊州,桓溫可就沒人管得住了。
結果,不幸而言中。
事實上,桓溫的野心就是從擔任荊州刺史之後開始膨脹的,只不過這野心也可以說是雄心。因為桓溫的矛頭並不像王敦那樣指向建康,而是指向胡人。滅亡成漢後,他又徵前秦、敗姚襄、伐前燕,兵臨長安,軍進洛陽,取得了東晉有史以來的最大勝利。
對此,朝廷的態度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實際上,自從成漢被滅,朝廷就起了戒心。桓溫的軍事行動每每不被批准,無能之輩則一再被啟用。結果這些傢伙兵敗如山倒,收復中原的大業就這樣坐失良機。
桓溫後來的北伐,其實是孤軍作戰。
想當時桓溫心裡一定充滿悲憤。軍進洛陽時,他站在旗艦的船樓上眺望北國,曾非常感慨地說:中原淪陷,大好河山丟失,某些人是應該負責任的!
這恐怕是話裡有話。
然而東晉朝廷寧可不要中原,也不願意桓溫成功,這就註定了他的事業只能功敗垂成。伐前燕時,桓溫的部隊高歌挺進勢如破竹,一直打到枋頭(今河南浚縣),結果卻鎩羽而歸,還差一點就全軍覆沒。
枋頭之敗讓桓溫威名頓挫,六十之年更讓他感到時不我待。寧可遺臭萬年也要功成名就的桓溫,決定把一肚子氣都出到天子身上,並藉此機會震懾天下。
沒錯,桓溫要廢立皇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