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晁錯是潁川郡人,早年學的是申不害、商鞅的法家之術,因為精通國家既往的制度故事,被選拔為太常掌故,那是一種六百石的官。劉恆即位後,也繼續奉行徵求民間典籍的傳統,儒家的重要經典《尚書》自從秦朝焚書之後,就隱沒無聞,好不容易朝廷才打聽到濟南縣有一個叫伏勝的儒生,曾經是秦朝的博士,專門研究《尚書》,朝廷起初想把這個人徵召到長安,但是這傢伙已經九十多了,根本就經不起旅途顛簸,朝廷只好派遣晁錯親自去濟南接受伏勝教誨。誰知到了一看,伏勝老得連話都說不清,咕噥出來的音節像密碼一樣,只有他女兒能夠破譯,根本就不能勝任教師資格,最後只能由他女兒一句一句給晁錯轉譯。
晁錯學得很辛苦,學成回長安,就開始賣弄。朝廷挺吃他那套的,馬上提拔他為太子舍人,繼而升為門大夫,接著升為博士,都在六百石上下浮動。因為是學法家之術出身,晁錯為人冷酷殘忍,他給劉恆上了一封書信,展露了他的法家思想,中心內容是:“當君主的應該懂得一點權術,這樣才能讓群臣服服帖帖,天下也不會亂套。但是如今皇太子還不大懂這一套,臣真為他著急啊!現在朝廷計程車大夫還認為皇太子不需要掌握統治的方法,臣認為這簡直是胡扯。這對皇太子以後的接班很不利,皇太子雖然讀書也算不少,可惜沒有能從書中領會統治的要素,這就是白費力氣。臣以為皇太子智商很高,射箭也遠比一般人在行,之所以還不懂得統治之術,是因為陛下沒肯教他。臣希望陛下選擇一些好的統治之術,教給皇太子,然後時時考問他,他就一定能成長起來,成為陛下優秀的接班人。希望陛下慎重考慮臣的意見。”
劉恆一聽,大為歡喜,馬上下令把晁錯升為太子家令,秩級為八百石。皇太子劉啟對自己的這個家令也非常欣賞,府中上下都稱晁錯為“智囊”,什麼事都找他決斷。
晁錯是個很有志向的人,一個小小的太子家令,顯然不能滿足他的胃口。匈奴的入侵,讓晁錯躍躍欲試,他又給劉恆上了一封長長的奏疏,首先嚴正指出,匈奴人的慾望是填不滿的,朝廷千萬不能再退讓。匈奴人屢次入侵,殺我漢朝官吏百姓無數,弄得我大漢百姓對匈奴聞風喪膽。這種狀態不能再持續下去了,再持續下去,這個民族就算廢了。必須得打個徹底的勝仗,才能扭轉失敗的陰雲,扭轉百姓中普遍存在的“恐匈症”。從高皇后以來,隴西已經三次被匈奴入侵,百姓喪膽,沒有勝意。好在現在隴西官吏以少敵眾,打了一個勝仗,這說明並非隴西的老百姓怯懦,而是將領的本事有大小,兵法說:“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所以為今之計,陛下必須好好挑選良將。
接著晁錯又從地形、士兵素質、武器三個方面分析了漢兵和匈奴人的強弱形勢。得出的結論是雙方互有優勢。
匈奴人的優勢:
(1) 馬匹比漢朝的馬匹體質好,在山地溪流奔跑時大大強過漢朝馬匹。
(2) 匈奴士卒在馬上能像旋風一樣騎射。
(3) 匈奴人比漢兵更能忍受飢渴,更適應北地的環境。
漢兵的優勢:
(1) 在平原地帶,漢朝有兵車,可以突破匈奴騎兵戰陣。
(2) 漢兵的強弩射程遠,匈奴的弓箭不能匹敵。
(3) 漢兵有堅甲銳兵,加上游擊弩箭,雜沓並進,匈奴人的兵器低劣不及。
(4) 漢兵的強弩部隊一同發箭,聲勢浩大,匈奴人身披的低劣甲冑和手持的木盾容易穿透。
(5) 下馬用劍戟格鬥,匈奴人的步伐沒有漢兵靈活。
這麼一對比,可以看出漢兵的優勢是五個,匈奴人的優勢是三個,因此晁錯認為,加上漢朝比匈奴多得多的人口,要擊滅匈奴,簡直易如反掌。
晁錯不但有以上的分析,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他認為應當充分利用投降漢朝的數千義渠胡人,他們的飲食方式和騎射技巧和匈奴是一樣的,只要漢朝賜給他們堅甲強弩,讓他們去打匈奴,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劉恆看了他的奏疏,很是欣賞,特意賜璽書嘉獎他。晁錯得到主子鼓勵,更加來勁,趕忙熬夜又寫了一篇長達萬言的稿子,向主子獻策。這回他談的是怎麼激發百姓抗敵的積極性問題。
晁錯雖然因為學了《尚書》得到重用,但究竟是法家出身,對人的劣根性可謂有深刻的理解,這些都體現在他這篇奏疏中。他說:“人為什麼放手至死都不肯投降,主要在於早就計算好了利益得失。因為打仗勝了,守城不降,可以得到豐厚的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