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部分(第2/4 頁)
法保持正常體力。
由此可見。雖然此時軍士每天給糧二升看起來數量不少,可實際上卻是遠低於正常需要消耗的數值的。特別是凌雲在見識過了這個時代的軍中伙食後,越發的清楚這些。凌雲執掌懷荒軍以前,懷荒計程車兵每天口糧根本達不到日給二升的量,一天也就是一升米,甚至還是糙米。再配一些青菜豆子鹹菜什麼的,可也是數量極少。凌雲編練新軍以後。親自定下了新制,每兵日給糧二升,且每天三餐制。此外,每天還有一頓肉吃,另外還會配發一些副食品。
不過眼下要出外做戰,糧食卻又是問題。
凌雲的計劃是不打算另外帶輔兵運送糧食。每個士兵自己攜帶六天的口糧。外加兩天的應急糧食,一共八天口糧。爭取在一週之內,打完這一仗。
對於士兵的行軍糧,他仔細思考後,列出了一張單子。
在他的單子中,這六天的口糧包括三天量的精米六升(兩千九百五十克),一天的發麵鍋盔餅一斤(六百八十克),兩天量的死麵餅兩斤(一千三百六十克)。六天的乾肉一斤二兩(七百六十二克),一天量的臘腸四兩(一百八十克)。六天的大豆醬十二兩(五百零四克),六天的鹽一兩(四十二克),六天的豆子半斤(三百四十克),六天的蔗糖塊三兩(一百二十六克)。
這六天的口糧接近七公斤,是此時的十斤多,另外凌雲還給每個士兵在六天口糧外,增加了兩天的每人必須攜帶的應急口糧。
應急口糧重量兩斤半,是不需要燒煮的炒米。
這張單子列出來後,凌雲將他交給魏徵,讓他按單子準備。
不過魏徵拿到單子後,臉上表情奇特,好半天后,還是忍不住抬頭道:“這是打仗的軍糧?”
“嗯,沒錯。”
“這也太過煩瑣了一些吧,一共八天的口糧,卻足有十二種,而且有十二斤半之多。”凌雲在每項後面劃了個符號,裡面又寫了一行數字,這個數字他知道是阿拉伯數字,而那兩弧是標點括號,可這個克是什麼意思?他一時沒弄明白,但他還是看清楚了,凌雲的這張軍糧單子太過駭人,口糧訂的高不說,還列了足足十二種類之多。精米、鍋盔、死麵餅、肉乾、臘腸、大豆醬、鹽、豆子,居然還有蔗糖塊!
這羅列的東西,好多他都沒有聽過,如果說這是凌雲給自己列的出征口糧還說的過去,可如果五千人都用這樣的口糧,也太奢侈了。
“這個炒米是什麼?”賀蘭弘也在一邊探頭看了幾眼,然後問道。
“就是把米炒熟了吃,不聽聽著簡單炒起來卻不簡單,但炒米卻是行軍打仗最好的口糧,易儲存,而且隨時可吃,不用再蒸煮。可提前炒制,味美耐飢,吃法簡便。”
李言慶在一邊覺得稀奇,他還沒聽過這什麼炒米,還以為是凌雲從江南帶回來的法子,連忙詢問炒制方法。
炒米主要的做法就是將米洗淨,去掉雜掉,然後放入鍋中煮沸,待破開米嘴後,馬上出名,再行炒熟。不過說起來輕鬆,真要炒起來還是很麻煩的,要經過煮、炒、碾三道工序才能做成炒米。至於原料,南方的稻米、北方的粟米,都可以。將精米用水浸泡後,上鍋悶蒸,然後在炒鍋上炒熟。這種炒好的炒米,色黃而不焦,米堅而不硬,由於經過水浸,使米表層中的水溶性維生素滲透到米粒中,增加了炒米中維生素的含量。又由於蒸炒後迅速冷卻乾燥,使糊化後的澱粉固定在原有狀態,食用時只需以茶水浸泡即可。炒米食水量低,耐貯存。便攜帶,不易黴壞變質,極適合做行軍乾糧。
這樣的炒米儲存許久都不會壞,行軍打仗沒時間做飯的時候,直接抓著幹吃也能充飢,或者直接燒點開水沖泡也行。
聽到凌雲這樣介紹,李言慶道:“那乾脆直接把軍糧全做成炒米就好了。”
凌雲搖了搖頭,“炒米雖然說有易貯存便攜帶不易壞的優點,可也不讓將士們作戰只吃這個。炒米只做應急口糧就好,有時間和條件的情況下,還是正常生火做飯更好。況且,五千人出征,就算每人再炒六斤米,加起來也是三萬斤呢。就算這次來的及炒制,難道以後還難都炒制的出來?”
“既然如此,那又為何除了兩斤半炒米和六斤精米外,每人還要帶這個鍋盔和死麵餅等?”
“當然是為了搭配方便,以及作戰需要。每人帶兩斤半炒米,是應急糧食,這個應急口糧的意思,並不是說給軍士們吃不上飯時應急用的,而是必須在指揮將領下令的特別允許下,才允許使用。不然,就算斷糧,也不允許隨便動用應急口糧,違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