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第3/4 頁)
曰:“公不往,我當自去。”楊任苦諫不從。楊昂盡提軍寨軍馬前進,只留些少軍士守寨。
是日,大霧迷漫,對面不相見。楊昂軍至半路,不能行,權且扎住。卻說李催一軍抄過山後,見重霧垂空,又聞人語馬嘶,恐有伏兵,急催人馬行動,大霧中誤走到楊昂寨前。守寨軍士聽得馬蹄響,只道是楊昂兵回,開門納之。曹軍一擁而入,見是空寨,便就寨中放起火來。五寨軍士,盡皆棄寨而走。比及霧散,楊任領兵來救,與李催戰不數合,背後郭汜兵到。楊任殺條大路,奔回陽平關。楊昂待要回時,已被李催、郭汜兩個佔了寨柵。背後曹操大隊軍馬趕來。兩下夾攻,四邊無路。楊昂率軍突陣,率敗兵逃回陽平關。
兩將到了陽平關,來見張衛。張衛大怒,欲斬楊任、楊昂。兩將道:“皆欲見功,故有此敗。再乞一軍前去挑戰,必斬曹操。如不勝,甘當軍令。”
張衛心道兩將皆勇,若斬之無將可用,此時關外寨子已失,陽平關兵少,甚是難守。道:“暫且記下過錯,日後有錯,合併處罰。”兩將連忙謝過。張衛暗使親兵細問情況,探知此事楊任曾經苦勸,皆為楊昂之責,此後逢事多問楊任,雖無外面軍寨策應,勉強卻能支援。
川將李嚴奉劉焉將令,引兵兩萬來助。李嚴字正方,南陽人。史上李嚴是蜀國名臣,與諸葛亮並受劉備遺詔輔劉憚;後主劉憚以李嚴為中都護,統領內外軍事。
張魯聞援軍至,大喜,使人引至陽平關。張衛等迎李嚴入關,細說戰事。李嚴智勇雙全,足智多謀,張衛兩楊諸人與其皆無法相比。陽平關守兵共五萬餘,得李嚴屢次施計,竟然連連小勝,盡復城外關隘。
曹操接連失利,又接到軍報,言姜述統兵大勝匈奴,匈奴合族歸降,與戲志才相議,道:“齊侯降烏恆,取幽州,滅袁紹,今又降伏匈奴,接連取勝,若有神助。我等十萬大軍,平定一郡之地尚難,莫非上天歸命齊侯?”
戲志才道:“烏恆突騎雖勇,然居邊遠之地,兵甲不備,依附漢室日久,對大漢懷有畏懼之心;又因殺害百姓,兩朝共檄文誓滅之,懼禍而合族歸降,非戰之故。其能順利下幽州,大半因劉虞此人,劉虞久掌幽州,各郡縣文武多受其恩。韓馥新任幽州,根基未穩,劉虞又據大義之名,因此振臂一呼,諸郡響應。此劉虞得幽州官民之心,又有大軍在境,各郡因此投靠,非姜述之功。幽州文武,荀諶因族人攸、為洛陽重臣而歸順,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皆棄家逃離,西投袁紹,袁紹敗後又投長安。其不投姜述者,實為姜述用人皆用親信,天下文武多有因此投長安者。袁紹與其相爭,勢力太弱,只有匈奴出兵,諸州皆未及響應,因此被姜述集兵迅速擊敗,滅其主力順勢下幷州。降服匈奴,又是佔得天時地利人和,呼廚泉戰死於代郡,匈奴精銳去了半數。左右兩王爭位,合族分立,不能齊心,最終無奈合作,均有儲存實力之心,如何會全力出戰?呼廚泉築城以為王城,兩王為爭單于之位,皆不願棄王城失大義,失去以騎兵爭雄之機會。匈奴皆是天生騎士,用於守城,以其短與彼之長而戰,為取敗之道。合族歸降之日,左賢王尚不能使族人聽令,如何集兵與姜述爭鋒?齊侯數勝,皆能抓住機遇,重兵合擊,一擊必中,不給對方任何機會,因此勢力日固。我軍若不能速下漢中,交兵日久,錢糧更見緊張,日後若是齊侯來攻,再難有取勝機會。”
第一卷姜述篇第170章智擒于禁1
曹操聞言,長嘆一聲,道:“齊侯所為,皆讓我由衷信服,徵烏恆敬服其果絕,不理國內危機,誓為漢人爭氣。其次為了數千幷州百姓,不惜錢糧,勞師動眾,殺人如麻,終是滅了匈奴,使異族再不敢欺壓漢人,此人實為民族英雄。我自謂有治政治軍之才,轄下百姓與其治下不可相比,想起甚是慚愧難安。”
戲志才笑道:“丞相有投齊侯之意?”
曹操道:“若其一心為國為民,我等何必弄成兩朝分立,百姓受苦?昔年帝言其有不臣之心,因此保帝於長安。今日看齊侯所作所為,皆利國利民之舉。此時尚不知此人忠奸,日後此人若不行大奸之事,投之又有何妨?”
戲志才道:“丞相如今位及人臣,跟隨丞相得富貴者眾,若非兵臨城下,何人願意丞相出降?”
曹操點頭道:“眾人追隨日久,還須考慮眾人富貴,如今應以迅速增加實力為上。”
戲志才道:“李嚴多謀,實難對付,不若先行退兵。李嚴為客軍,前期用兵便有客強主弱之勢,若無外敵,漢中必會恭送出境。如今陽平關地理已經熟悉,張衛等將皆無智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