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亓壓榷狹殉閃礁齟舐槳蹇欏�
人類起源
東非大裂谷是怎樣形成的呢?據地質學家們考察研究認為,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於強烈的地殼斷裂運動,使得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大陸漂移運動而形成這個裂谷。那時候,這一地區的地殼處在大運動時期,整個區域出現抬升現象,地殼下面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谷。由於抬升運動不斷的進行,地殼的斷裂不斷產生,地下熔岩不斷的湧出,漸漸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則變成眾多的山峰,而斷裂的下陷地帶則成為大裂谷的谷底。
據地球物理勘探資料分析,得出結論認為,東非裂谷帶存在著許多活火山,抬升現象迄今仍然在不停地向兩翼擴張,雖然速度非常緩慢,近200萬年來,平均每年的擴張速度僅僅為2至4厘米,但如果依此不停地發展下去,未來的某一天,東非大裂谷終會將它東面的陸地從非洲大陸分離出去,從而產生一片新的海洋以及眾多的島嶼。
東非大裂谷還是人類文明最最的發祥地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東非大裂谷東支的西側、坦尚尼亞北部的奧杜韋谷地,發現了具史前人的頭骨化石,據測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萬年,這具頭骨化石被命名東非勇士為“東非人”。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圖爾卡納湖畔,發掘出一具生存年代已經有290萬年的頭骨,其牲與現代人十分近似,被認為是已經完成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尚尼亞與肯亞交界處的裂谷地帶,發現了距今已經有350萬年的:能人:遺骨,並在硬化的火山灰燼層中發現了一段延續22米的“能人”足印。這說明,早在350萬年以前,大裂谷地區已經出現能夠直立行走的人,屬於人類最早的成員。
東非大裂谷地區的這一系列考古發現證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義者說成的:野蠻、貧窮、落後的非洲:,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是一塊擁有光輝燦爛古代文明的土地。
裂谷湖泊
裂谷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遊覽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的納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內最高的湖。南部馬加迪湖產天然鹼,是肯重要礦產資源。北部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曾在此發現過260萬年前古人類頭蓋骨化石。
東非大裂谷還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裡,大大小小約有30來個,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位於東、西兩支裂谷帶之間高原面上)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屬陸地區域性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較淺,前者為非洲第一大湖。馬拉維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7倍,最深達706米,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的10。3倍,最深處達1470米,為世界第二深湖)等。這些湖泊呈長條狀展開,順裂谷帶宮成串珠狀,成為東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這些裂谷帶的湖泊,水色湛藍,遼闊浩蕩,千變萬化,不僅是旅遊觀光的勝地,而且湖區水量豐富,湖濱土地肥活,植被茂盛,野生動物眾多,大象、河馬、非洲獅、犀牛、羚羊、狐狼、紅鶴、禿鷲等都在這裡棲息。坦尚尼亞、肯亞等國政府,已將這些地方闢為野生動物園或者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比如,位於肯亞峽谷省省會納庫魯近郊的納庫魯湖,是一個鳥類資源豐富的湖泊,共有鳥類400多種,是肯亞重保護的國家公園。在結眾多的鳥類之中,有一種名叫弗拉明哥的鳥,被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鳥,一般情況下,有5萬多隻火烈鳥聚集在湖區,最多時可達到15萬多隻。當成千上萬只鳥兒在湖面上飛翔或者在湖畔棲息時,遠遠望去,一片紅霞,十分好看。
有許多人在沒有見東非大裂谷之前,憑他們的想象認為,那裡一定是一條狹長、黑暗、陰森、恐怖的斷澗深,其間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無人煙。其實,當你來到裂谷之處,展現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遠處,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宮綿的群峰,山坡上長滿了盛開著的紫紅色、淡黃色花朵的仙人濱、仙人球,近處,草原廣袤,翠綠的灌木叢散落其間,野草青青,花香陣陣,草原深處的幾處湖水波光閃,山水之間,白去飄蕩。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蕩蕩,牧草豐美,林木蔥蘢,生機盎然。
東非大裂谷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