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到後,史蒂夫告訴他,蘋果公司沒有什麼賬單,他也不打算付費,因為他的電腦已經好幾個月沒開機了,他正愁得要命。
對喬布斯來說,同像凱姆拉蒂這樣的人如此說話,需要很大的勇氣。凱姆拉蒂以前是拳擊運動員,有著花菜般大的耳朵,碩大的鼻子,身材短小精悍。而喬布斯由於整天食素,所以身材瘦弱,顯得弱不禁風,他平時練習的是參禪,而不是體育運動專案。要是他以前有過這種害怕的體驗,那天他斷然不會那樣做了。凱姆拉蒂也沒有辦法,只好氣沖沖地走了,雖然怒不可遏但卻兩手空空。
在決定蘋果Ⅱ的機箱生產規模時,史蒂夫預計蘋果Ⅱ的銷售數量應和蘋果I不差上下,因此他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即按照蘋果I的機箱生產規模來確定蘋果Ⅱ的機箱生產量,這樣可以節省大量資金,但現在這一決定卻困住了他:由於蘋果Ⅱ的銷售規模超出了蘋果I很多,導致蘋果Ⅱ的機箱生產線嚴重不足,而這時訂購蘋果Ⅱ的使用者又在催貨,機箱供應商也在索要貨款,蘋果公司的資金週轉幾乎失靈。斯科蒂盡最大努力應對這種緊張局面,他採用賒賬的辦法購買機箱,要求機箱供應商給蘋果公司45天或60天的賒欠期,這樣可以延緩資金流出;而銷售給訂購使用者的計算機則拖延30天發貨。但有一點很明確,沒有機箱就不能生產出計算機,那也就意味著沒有錢可賺。
這時喬布斯發揮了他以前那種精明的商業才能,提出瞭解決這一危機的方案。他提供給機箱生產商一定的獎勵,也就是說如若機箱生產商能提前交貨,那麼每提前1個星期會從蘋果公司那裡得到l 000美元的獎勵。果然,這一招起到了作用。新的機箱生產線很快組建完成,蘋果公司又有機箱了,並能重新發貨了,瀕臨絕境的資金問題很快峰迴路轉。蘋果公司當時真是瀕臨破產,差幾天他們就得“關門大吉”了。
困境化解後,馬庫拉意識到蘋果公司要想規避資金風險,就應該在產品生產計劃實施之前融入風險資金。他和斯科特已經為公司貸款20萬美元作為臨時資金,而馬庫拉也是想盡辦法籌集風險資金。
在那時,史蒂夫·喬布斯已經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至少在外表上。雖然當時他只有23歲,但從他擁有的有價證券來說,他也算是有錢人了。他的頭髮還是那麼長,不過已經梳理得很時髦。喬布斯當時已被媒體稱為“神奇小子”( wonder boy),再加上裡言斯·麥金納對他的“包裝”,使他更顯成熟了。
早期的計算機電路板——也就是沃茲和喬布斯在家釀俱樂部上展示的那種,除了計算機愛好者喜歡外,並不吸引其他人。而到了1977年,雖然蘋果電腦的銷量猛增,但蘋果公司還是面臨著一個很大的挑戰:計算機到底能用來做什麼?這個挑戰從他們一開始創業就困擾著蘋果公司和其他一些計算機公司。一些個人和組織一直在努力開發計算機軟體程式以解決這個同題,但直到那些有實用價值的軟體程式問世之前,消費者仍然只把計算機看做是一種玩具。
另一個問題的解決更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在計算機操作過程中,計算機必須順次執行一系列的操作指令,然後對輸入的繁雜資料加以處理,這樣才能最終完成一項指令任務。而在計算機時代剛開始的時候,指令和資料是透過轉換器或者插入接插線來輸入的。隨著技術的進步出現了穿孔卡(一種用於將資料輸入計算機的媒介,主要是一張上面穿有代表字母或數字或表示相關資訊的小孔組成的卡片),然後又出現了磁碟。沃茲最早的設計方案是用手把指令和資料輸進電腦,然後用磁碟儲存資料。對個人電腦來說,磁碟驅動器正逐漸被看做是解決資料儲存的一個不錯選擇,它使用的是一張用磁性材料製作的軟盤,用這張軟盤來儲存資料。
1977年12月,在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蘋果公司員工會議上,麥克·馬庫拉告訴沃茲尼亞克,蘋果公司必須馬上開發出自己的磁碟驅動器,去參加在拉斯韋加斯召開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而當時離展覽會開幕只有1個月的時間。
除了沃茲尼亞克之外,沒有任何人敢於接受這一挑戰。如果按照時間表的話,那肯定不可能完成任務,但在沃茲的字典裡還沒有“不可能”這個詞。他讓蘭迪·威金頓做他的助手,然後他憑著自己對電子學的興趣和強烈的開發激情,全身心地撲在了磁碟驅動器的開發上。
“在1977年的聖誕節前夕,”蘭迪說,“沃茲和我最終能讓磁碟驅動器讀寫指令和資料了。為了慶賀成功,我們還出去買了一杯奶昔。”
“在消費類電子產品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