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3/4 頁)
來形容的話,那就是人間煉獄。很多上面下來的人都瘋了,嘴裡念著口號,幹什麼事都要和本子上的話一一對應。只要有一點點能拉得上關係,就會被拉去批鬥。
後來我才知道,他兒子,就是在那時候死的。那時候他已經有一些老年痴呆了,為了不忘記他兒子,就一遍一遍地說著過去的事。到後來,他話也說不清楚了,也沒人願意聽了。我和你媽離開了村子,再回來的時候,聽說在某天早上,他們發現他死在了他常坐的椅子上。”
莫長安雖然在網上偶爾會看到那個年代的訊息,但是都是從網友的隻言片語中瞭解到的,並沒有太深的感受。只是今天莫建國和李琴見到這些孩子,回憶起過去的日子,順口就把過去的事講了出來。
聽莫建國說,他本來還應該有個大伯的,但是沒活過那兩年,最後餓死了。
這裡的孩子和他們那時候的生活差不多,一邊上學的同時,還得一邊幫家裡幹活。甚至農忙的時候,大人會讓小孩直接曠課,避免耽擱他們田裡的事物。
這些小孩一個個看起來黑漆漆,瘦筋筋的,其實都是農活的好手。
而李琴和莫建國讓莫長安來這裡的目的,就是讓他給那些小孩們講講外面的世界,他們在大學裡邊的生活。
對於農村的小孩來說,只有透過讀書,才能改變他們的未來;只有在他們的心中埋下火種,他們才會對未來的生活報以期待。
或許這十來個學生中最後堅持下來,參加高考的就只有一個,但李琴和莫建國已經做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莫長安他們在這裡停留了兩天,莫長安充當老師給那些小孩們上課。半天講課堂知識,半天講大學的故事。
雖然這裡很落後,但燕京、水木大學的名頭幾乎響徹全國,所有人都知道,所以他們聽得很認真。
學校沒有食堂,孩子們中午的時候就拿出從家裡帶來的東西吃,雖然碗中沒點油星,好歹是能吃上米飯的。而莫長安他們,則是靠著小鎮上的一家米粉度日。
五塊錢一大碗,非常實在。
除了這個鎮,李琴和莫建國總共捐了四座學校,教學樓、操場加上桌椅板凳,共計四百八十萬元。
“那會兒賺的錢越來越多了,我跟你媽一商量反正我們也用不上,不如捐出去。但是查了好些公益組織,網上都有不好的評論,最後一合計,乾脆自己聯絡貧困鄉鎮,給他們修學校。
有些鄉鎮領導也會貪汙,但是我們爭取他們的同意就行了。施工隊我們自己聯絡,錢我們直接劃撥,定期派人去驗收結果,就不怕落不到實處。如果他們不同意,那我們就換個同意這麼做的鄉鎮。
確保把每一分錢落在實處。”
作者有話要說: 莫長安:總感覺我爸媽還揹著我幹了什麼……
第150章
莫長安跟李琴和莫建國在Y省的農村待了足足10天,跑了李琴和莫建國捐建的四所學校。這才知道; 他們一開始去的那個鎮條件還是算好的; 還見到更多掙扎在溫飽線上的山區留守兒童。
“他們這還算好了; 能有東西吃。小時候我們窮的,只能吃玉米麵。大顆大顆的碎玉米粒跟很少的米混在一起; 每週從家裡帶一罐鹹菜,用水泡飯吃; 不然都咽不下去。”
“上學也不是單純地上學,每週還得幫學校砍柴、除草; 不幹這些就沒飯吃; 也不讓你上課。”
莫長安給那些小孩們拍了幾張照片; 發到了自己的微博上; 希望這些山區留守兒童們能夠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
跟商景行分享他這次旅途的同時; 開始了自己新書的準備。
這本新書雖然題材有點敏感,但是莫長安還是想寫出來。一是想還原當年的真實情況,讓大家居安思危; 二是想借此把他之前選修的宗教學課程時產生的想法融入進去。
莫長安開啟電腦; 手在鍵盤上放了許久; 但依舊一個字沒動。最後,他隨手找了個本子,在紙上寫起來:
冰雪初化; 草木初芽,正是一年初春時。整座山林,卻無一聲鳥叫; 無一絲蟲鳴,如死一般寂靜。
枯萎的灌木叢動了動,從裡邊鑽出兩個灰頭土腦的人來,仔細一看,是一對母子。母子二人面黃肌瘦,雙眼無神,只是這麼麻木地走著,像是在尋什麼東西……
故事從五八年開始說起,一對母子上山尋找食物,喚醒了沉睡多年的神,名喚“啟”。
春秋戰國以來,諸子百家,各家都有自己的供奉,啟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