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第3/4 頁)
公問道:“你退吳軍,要用多少兵車士卒?”
漁丈人之子道:“臣不用一寸之兵,一斗之糧,只要與臣一橈,行歌道中,吳兵必退。”
鄭定公雖然不信,但病急了亂投醫,只好答應。漁丈人之子縋城而下,在吳軍營前擊橈作歌:“蘆中人,蘆中人!腰間寶劍七星文,不記渡江時,麥飯鮑魚羹?”
伍子胥聞歌,將漁丈人之子請入營,才知其父已死。漁丈人之子道:“小人現是鄭人,只望將軍能赦鄭國。”
伍子胥點頭道:“我有今日,全在漁丈人所賜。大丈夫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既然你有所請,在下終己一生,不再有攻鄭之念。”
伍子胥當日便撤軍走了,鄭定公大喜,封漁丈人之子為大夫,授以百里采邑,國人遂稱之為“漁大夫”,其采邑為“丈人村”。
白公勝父事於伍子胥,雖有攻鄭報仇之念,但前者伍子胥已赦鄭國,故隱忍不言。伍子胥死後,白公勝便向令尹子西道:“如今可以攻鄭為家父先太子報仇了。”
子西以楚昭王剛死,新王方立之故推辭,道:“時機不當,你先等等吧。”
白公勝築城練兵之時,衛國三大劍手的石乞、孟厭因渾良夫被殺,從衛國前來投奔,白公勝大喜,以為心腹,然後向子西請命,願意帶家中甲士為前鋒攻鄭。
子西答應,還未及發兵,晉國的趙鞅領兵攻鄭,鄭國向楚國求援,子西帶兵助鄭,晉兵才退,子西與鄭國結盟而回。
白公勝聞訊大怒,道:“子西答應我伐鄭報仇,誰知言猶在耳,竟發兵救鄭,欺我甚矣!若要伐鄭,必須殺了子西,否則他必然推阻。”
前月市南宜僚逃到了楚國,伍封在列國中以千金懸賞,平啟又躡跡而追殺,如今他得罪了董門,無處容身,便改名換姓,投到了白公勝府上。白公勝想殺子西,正是用人之際,便收留了他。
市南宜僚頗知兵法,獻計道:“白公在白城,子西在新郢,要殺子西而無後患,便得新立楚王,借擁立之德以保全自身。否則,殺了國之令尹,楚王必怒,到時候何處容身?更不要說伐鄭了。”
白公勝道:“這是我近日所想之事,要行此事,必須帶大軍入郢。從白城到新郢甚遠,兵車一出,事情必定敗露,不知當如何行之?”
市南宜僚道:“白城近江淮吳地,楚吳有世仇,白公不如自稱吳人犯境,被你擊退,白公先向楚王上書,說要獻俘於朝,以張國威。新王年方十餘歲,朝事盡在子西之手。子西這人生性爽直,不識計謀,必定會高高興興答應。”
白公勝道:“先生之意,是否以精兵數千扮作吳卒,車載兵甲充為擄獲,借獻俘之名入新郢?”
市南宜僚點頭道:“正是如此,到時候在殿堂之前,小人和石乞、孟厭隨白公上殿,先殺了令尹子西和司馬子期,再扣住楚王。殿下士卒奮勇,驅散侍衛。白公有楚王以為質,又有大軍在城,或廢或殺,生死大權盡在白公之手了。”
白公依計而行,果然如宜僚所料,十日前在殿堂之上,果然殺了子西和子期,脅持了楚王。此後才告知白公勝,自己便是伍封懸賞千金要捉拿的市南宜僚,他新立大功,白公勝也不好處置他。
說到這裡,鍾建嘆道:“那日在下也在大殿之上。在下雖有些蠻力,卻不識劍術,被人以長戈擊倒。那位平啟先生甚是了得,早投入白公勝府上,當了一名小卒,當時也混在白公勝計程車卒之中。他趁亂要殺市南宜僚,市南宜僚有石乞和孟厭幫手,平啟反被市南宜僚刺傷,不過他也殺了孟厭,亂中救大王不得,只將在下揹負著逃走,出外便昏絕,反是在下將他背入了府中。他在白公勝家中呆了不少時間,所知甚詳,適才在下所說,全是平啟先生打探到的。”
伍封嘆道:“平兄果然厲害,居然能混入白公勝的府上。”
楚月兒道:“幸好市南宜僚、石乞、孟厭不識得平爺,否則必會為其所害。”
鍾建續道:“其後,市南宜僚欲殺楚王,白公勝心中不忍,將楚王困於高府,並將高府中人盡數驅走,命市南宜僚守住為質。他自己與石乞帶著數千精兵扎於太廟,欲擇先王之子另立新王。本來事情甚急,幸好大夫管修家有藏兵,起家眾往太廟攻之,雙方在新郢交戰三日,管修全軍盡墨,兵敗被殺。左司馬申鳴甚勇,白公勝擒了其父申包胥為質,但申鳴帶家勇相攻,親自擊鼓,其父申包胥遂被白公勝所殺。不過申鳴卻從白公勝手上奪回了王宮,堅守不出,這麼一來,白公勝的廢立之時便耽擱了下來。”
當年吳國用伍子胥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