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3/4 頁)
毫不廢力的解決了,此時他為什麼不繼續南下攻入兩湖,要知道此時入鄂,兵鋒所指當真無人能擋,到時候受苦的還是兩湖父老。 可他偏偏停住了,還搞了第二次和談,這是為什麼?”曾國藩把那張紙放回桌面,閉著眼睛沉默了一會道,“因為他是一個真正心懷天下的人!心底無私,天地才寬。 各位都是苦讀聖賢地學子,大家讀書所為者何事?無非是這‘天下’二字。 我決心促成第三次和談,為我兩湖子弟,湘鄉學子謀一個出路,繼續對抗下去,吃虧的只能是我們自己!”
“制臺大人,您要放棄兵權?”劉蓉不解地問道,“可這樣一來,萬一……咱們可不能把性命押在別人身上啊!”
“是啊,萬一他王財奪了兩湖之後再來與大人為難。 到時候大人恐怕就悔之晚矣!”趙烈文也忍不住出言相勸。 雖然他一直都對王財頗有好感,但事情到了這一步。 做為曾氏謀臣他也不能不提醒一下,以盡謀臣之責。
“兵權是關鍵,不僅僅是兵權,還有財權、政權都要談,湘人子弟不出湘,這就是我的底線,”曾國藩點了點頭道,“如果他王財真有容人之量,真的有心和平解決內戰,那他一定能接受這一點。 ”
“那大人為什麼不等和談結束了再出兵相助呢?再等等是不是更穩妥些?”劉蓉還是不死心。
曾國藩意味深長的看了一眼劉蓉,緩緩道:“邊關吃緊啊!”
當一直留在京師的左宗棠面見王財告知曾國藩準備出兵助戰時,王財激動的拉著左宗棠的手,把曾國藩誇成了曠世少有地無雙國士,還一時激動,承諾只要曾國藩同意兩湖統一,那曾國藩可以享親王禮遇,總督兩湖政務。 而那隻湘軍部隊,王財也毫不岐視,馬上增補裝備,統一編入第二批出關大軍的戰鬥序列。
這支出關的湘軍無疑成為突破國內和談僵局的一劑良藥,拋開雲南的石達開,京師與湖南單方面開始了第三輪談判,看得出曾國藩這次是下了決心,在“誰座天下”與軍權的問題上曾國藩做出了最後的讓步,同意軍隊國家化,願意放棄湘軍控制權,除了即將出關的一軍以外,兩湖湘軍整編為四個軍,接受中國帝國政府調動,服從帝國政府指揮,在軍事上地唯一要求是整編後的湘軍做為地方部隊,仍舊駐防兩湖,兩湖文武將弁,不升不降,原職留用。
這樣一紙談判協議送到王財手上時,還是讓他頗為失望,這麼多話說來說去曾國藩還是沒有完全放棄兵權,湘軍雖然改了旗號,搖身一變成了帝**隊,但上自曾國藩,下到各級將官武弁都還是原班人馬,通省行政文吏也都是兩湖老班底,曾國藩還是兩湖最高軍政長官,只不過現在不叫巡撫、總督了,改了稱呼叫省長,換湯不換藥,原想否決了這份協議,但是王財轉念一想,雖然曾國藩仍然保留了相當的權力,但到底是接受了帝國政府領導,兩湖到底還是升起了龍盾帝國旗,邁出了這一步,將來什麼都好辦,因此盤算了許久,最終同意了這一方案。 王財點了頭,《國內和平協議》在內閣形勢上的走了一圈之後,也獲得全票透過,與帝國對抗了近十年的兩湖終於重新納入帝國版圖。
當帝國特使,禮部侍郎陳坤書、兵部右侍郎諸葛不亮和吏部右侍郎吳觀潮帶著《國內和平協議》來到湖南長沙後,一直在焦急等待結果的曾國藩與湖南官員終於鬆了口氣,這一紙協議結束了湘軍近十年地內戰生涯,而這一切似乎來的太遲了,薄薄的一紙文字竟是用近二十萬雙方士兵的生命換來的,如此的不易,如此的沉重。
諸葛不亮和吳觀潮這次跟著陳坤書一起來湖南是為了監督兩湖的軍隊整編與官制調整,按照協議,兩湖只能保留五個軍的兵力,除去一個出關的不算,現餘地十餘萬湘軍必須要縮編為四個軍兩萬四千人,湖南湖北各駐一萬二千。 在這一點上還有個趣事,王財第一次看到協議時就提出一定要給左宗棠所提出地五個軍限定一個人數,不能簡單的寫幾個軍,否則五千人是一個軍,五萬人你也可以說是一個軍,若不在協議上白紙黑字寫清楚,將來扯皮也是個麻煩事。 左宗棠本來就是在玩文字遊戲,卻沒有想到被王財看穿了,雙方又討價還價了一番,這才定下來一個軍地編制為六千人。 說實話二萬多人防禦湖南、湖北確實少了,如果還要維持治安的話,那就更不夠了,但王財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計劃在全國建立警察部隊,把維持治安、打擊犯罪的工作從駐防軍的職權範圍內剝離,即然兩湖軍、政已是鐵板一塊,伸不進手,那弄個直接受命於中央政府的警察部隊來,不是就可以在兩湖建立一個受中央控制的武裝力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