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頁)
�餃���丈共壞劍�緋靜徽矗�募境N攏�逍奶鸛�磺肓轎喚��夥Α!繃獎�逅��凰�檔盟坪跽淠鷚話恪�
石青接過泥盞,端在手中,好奇地問道:“仁兄在此隱居,不怕流寇土匪以及路過的官軍騷擾?”騶縣處於彭城北上河北馳道正中;住在這兒,免不了會受南來北往的大軍騷擾。
漢子從容回道:“人有善惡廉恥之辨、爭權奪利之心。土匪流寇官軍亦是人,亦知是非正邪。孟某蝸居簡陋,身無財貨;任他盜匪官軍前來,無利可圖,誰會無端作惡?是以,天下紛嚷,孟某在此安如泰山。”
漢子膽識不凡,見識不俗;石青不住頓首;聽他自稱孟某,霍然想起一事,驚問道:“仁兄姓孟。不知是否亞聖一系?”
“亞聖?此是何人?”孟姓漢子詫異反問。
石青一愕,猛然悟到,此時沒有孔聖一說,更沒有亞聖一說。訕訕道:“石青所說仁兄姓孟,不由想起古時一位著名賢士,此人名叫孟軻,也是騶城人士。不知仁兄…”
不等石青說完,孟姓漢子已肅然作禮。“將軍所言,正是孟某先祖。時值八百年,不曾想仍有人記得先祖。孟還真多謝了。”
孟還真如此說不是謙虛。
孟子的思想得到重視,起於唐時韓愈的推崇。宋時朱熹將孟子編入四書,成為學子必讀功課;孟子之名,從此為世人所知。在此之前,即便漢時,董仲舒獨尊儒術,孟子學說依舊默默無聞。董仲舒尊儒尊的是孔儒,尊的是禮治,是漢武帝中央集權的需要。
孟子之儒,有別與孔儒。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孔儒以君為綱,孟儒以民為本。孟子的思想,超越了時代;不僅不容於奴隸制的春秋戰國,也不被乾坤獨斷的封建制皇帝看中。所以,此時的孟子聲名別說與孔聖相比,就算與七十二賢相比,也是天壤之別。
石青的“古時先賢”讚譽,著實讓孟還真感激涕零,大有知音之感。
“啊。原來是先賢后裔。難怪難怪…”比孟還真更激動的是石青;孟子是他最為推崇的古代思想家;見到孟子後裔,哪敢馬虎;起身肅然回禮:“古人見賢思齊,石青見仁兄遙想先賢風範。得見仁兄,當真三生有幸。”
他以一個後來人的崇敬心情見禮,令孟還真惶恐不安。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皇室失統、民不聊生。以王允為首的世家大族將此歸咎為儒家治政的失敗;開始抨擊、摒棄儒家思想,轉向黃老學說;隨後演變出非道非佛非儒的四不像——玄學。此時玄學大行其道,儒學衰微,就算得到幾百年尊崇的魯縣孔家的日子都不好過,何況沒有發跡的孟家。
孟氏何時受過這等推崇!雖然推崇來自武人莽夫,可也彌足珍貴。
“咦!這屋裡好大一股酸氣。”石青、孟還真互相客套寒暄,惺惺相惜;祖鳳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忍不住出言調笑。
兩人哈哈大笑,重新坐下敘話。
孟還真確是孟子嫡親後裔。孟氏還未發跡,沒有專人修訂族譜,所以他也不知算是孟子多少代子孫。北方紛亂,世家大族大多南遷。孟氏不算世家,渡江南下,不定會成為屯耕民或者農奴;所以,孟還真沒有南下,一邊在四基山看守祖墓,一邊研讀家學。
聽他提起家學。石青心中一動,出口相邀道:“新義軍打算到泰山一帶落腳,其中有不少家眷子弟需要就學;孟兄可願一同前往,教授子弟,發揚孟學?”
“教授子弟?”孟還真頗為意動。孟子學成之後,曾效仿孔聖,周遊列國,宣揚學說;只是結果不佳;自此以後,孟說便即沉寂。若有機會,弘揚家學,自是好事。不過,孟還真很謹慎,問道:“新義軍所圖為何。石帥可以相告麼?”
“新義軍二字,已經道盡新義軍所圖。新者。新的天下,新的秩序。義者。信義、仁義。如此說,孟兄可否滿意。”
石青直言不諱。孟還真深吸口氣,目光炯炯盯向石青。“石帥年齡不大,竟有如此胸懷!”
石青莞爾一笑:“孟兄高看了。石青以己之力,如何做的如此大事!天下英傑在所多有,石青所思者,是與天下英傑同心攜手,共同完成這一偉業。呵呵。若是真有那天,孟書當為天下學子必讀之書。”
“若得如此。孟某此生無憾。”孟還真慨然而起,對石青珍重一揖。“成與不成。孟某都先謝過石帥推崇。”
“哈哈!好好好…孟兄收拾收拾,這就跟新義軍走吧。”石青樂不可支。
“石帥稍等!我去取出家傳書籍。”孟還真很乾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