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第2/4 頁)
年將軍垂下的眼簾動都沒動,似乎睡得很熟。
秦興看向對方的眼色閃過一絲忿怒,但是終究沒有發作。因為這個無精打采的假寐之人是他多年上司兼恩主——原大趙徵東將軍鄧恆。
“你自己不敢違抗石青將令,和大將軍有什麼關係!想讓大將軍出頭明說就是,何需假惺惺。哼哼——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鄭生斜睨秦興,唇槍舌劍,不留半點情面。秦興野心勃勃、不服王午繼任鄧恆之職是幽州軍公開的秘密,作為王午的親信,鄭生早就對此不忿,以前對方有刀有槍,他無可奈何,眼下時過境遷,情勢大大不同,他再無顧忌,一有機會便夾槍帶棒地予以譏刺。
秦興環眼圓睜,似欲噴火般怒視鄭生。“秦某跟隨大將軍鞍前馬後十餘年,忠心耿耿,人神共鑑。當初如何了!”
“嗤——”秦興譏笑道:“大將軍得意時自然有人鞍前馬後地跟著分享富貴,只是這種人未必能夠同患難。”
“你——”秦興撐案而起,似乎忍不住怒氣想動手。
“這都什麼時辰了。你們還有些扯些陳年亂麻!”
王琨厭煩地衝秦興、鄭生嚷了一聲,手指在青石板上不住指點說道:“就這幾天,石青的徵北大將軍府已經成立,他的中路都督悅綰駐軍所在地設在魯口。二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嗎?怎地還有心思鬧騰!”
五月初一,燕、魏議和諸事交割妥當,燕軍讓出魯口、安平,進駐幽州南部;魏軍退出幽州和清梁城,回師博陵、中山。燕、魏雙方回到戰前狀態,各自謹守門戶。這次戰事至此算是結束了。
讓秦興、鄭生、王琨不滿的是,戰事結束了,先前為應對戰事被石青統籌徵調的幽州軍卻沒再回來。三人對此頗有怨艾,就在這時,和石青一起去冀州的鄧恆傳來軍令,命三人速速趕往冀州商議軍機。
三位冀州軍統帶並非駑鈍之輩,不是不明白鄧恆被石青請到冀州城的含義,這道軍令是出自於石青授意還是出自於鄧恆,他們心中一清二楚。然而,三人沒有一個敢抗令不遵。
三人中麾下兵馬最多的是王琨,他和兩萬多幽州軍在丁析的節制下退進盧奴城,丁析向王琨傳達了軍令之後,即刻催促其動身,同時城內魏軍進入戒備狀態。王琨知道,他若是稍有遲疑,盧奴城內就會出現強行火併的局面,當時城內可是有丁析、侯龕的三萬餘魏軍。
王琨不敢違令,乖乖來到冀州,另外兩位更是不敢,秦興、鄭生兩人直接統帶的人馬均不超過五千之數,同時安國、蠡縣兩城也不在兩人掌控之中。
三人來到冀州城見到鄧恆後,發生的事情果然如先前所料。鄧恆說是石青請他代為邀請三人前來商議軍機,至於商議何等軍機他亦不得而知。三人心急不過,轉而去求見石青,卻得到“石帥軍務繁忙,暫時無暇接見,請耐心等候通傳。”的答覆。自此,三人在冀州城過上了賦閒的日子。
就在這段日子裡,石青的徵北大將軍府開府了。徵北大將軍府下轄四路都督。
西路都督權翼、副都督侯龕;下轄一萬步卒、五千騎兵,以及中山侯龕部郡守兵,合計近兩萬人馬,駐地盧奴、無極。
中軍都督雷諾、副都督鹿勃早,下轄兩萬步卒、李崇部五千騎兵以及劉準部兩千多郡守兵,原幽州刺史劉準轉任博陵太守,治所設在安平縣,兩河平原的民眾有一部分願意北遷,隨他一起到了安平。悅綰駐地魯口、鹿勃早駐地安國、戴施駐守蠡縣。
東路都督逢約、副都督童圖,駐地南皮;石青從幽州軍調撥了一批步卒到南皮,讓逢約麾下人馬數量達到五千步卒、五千騎兵。助守南皮的賈堅率部南下,就任兗州將軍一職。
後軍都督孫威,駐地襄國。下轄人馬不定。鑑於麾下人馬數量擴充速度太快,來路混雜不一,石青賦予後軍最主要的職責就是整編。把新義軍、鄴城魏軍、襄國降兵、魯口幽州軍、各地郡守兵一點點打散,混合在一起,重新統一編制,新編的軍隊將是以後的主要戰力。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石青計劃,適當的時候,還要把屠軍、關中各路人馬等下轄所有部隊進行統一編制。
徵北大將軍府開府一事在冀州城傳的沸沸揚揚,其中詳情秦興三人打聽的一清二楚,不需王琨提醒,秦興、鄭生早就明白,劉準轉任博陵太守、雷諾駐軍魯口等對幽州軍的意義。這些動作明白無誤地昭示:博陵郡不再是幽州軍下轄之地。
沒有了立足之地,哪裡還會有幽州軍的存在?
秦興揣著明白裝糊塗,明知幽州軍已被石青兼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