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2/4 頁)
和同學一起,曾經討論過,真的要讓文天祥或者陸秀夫、張世傑這宋末三傑來執掌朝政,大宋就不會滅亡了嗎?
經過幾天的證,結果是否定,因為一個人的操守是永遠隨著自己的所處的環境而改變的。在亂世中的忠臣,不一定就會是太平盛世中的~臣。宋朝文人之間相互傾的例子隨處可見。
而且姜明剛剛回到宋的時候,看到了文天祥的遭遇導致的我行我素。陳宜中的無奈。張世傑的固執。還有陸秀夫的陰柔。還有張翔泰複雜的身份,張鎮孫入朝之後的沉默。最後就是自己也幾次遭到排擠的後果。
他怎麼能心的把事情交給一幫讀書人來打理呢?至少作為姜明自己,開始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看待所有的事情,看到他們該決斷的時間不決斷,該猶豫的時候不猶豫,心裡光是著急,一點辦法也沒有。
現在有了這麼的一個機會,他怎麼能夠放過呢?既然這些讀書人那麼急迫的想要得到權力,而自己又不是萬能的人,論智力說不定還比不上這些老狐狸呢!就拿陳宜中來說,在政治的嗅覺上,姜明就自愧不如,在內政上,陸秀夫比他強個好幾倍。就算是輪到行軍打仗,他也比不上文天祥、凌震等人。
但是權力交出了,就必須有一個約束,於是姜明就想到了原來在那裡看到的權力部門之間的相互制衡,現在,他設定了皇帝、政事堂和政務院三者對立相互約束的一個場面,對於基層的內政,還是慢慢的總結經驗,而對於上層的變化,則可以利用自己現有的權力進行一下改革,至少現在自己的話語,是無人可以抵抗的,因為他有皇帝在手裡。
而且這樣做,在皇權積弱的情況之下,對於趙氏皇統給了適當的重視,那麼就不會引起宗室之人的反彈,擴大了政事堂的規模,讓陸秀夫等一般文人無話可說,而建立政務院,可以有效的引出一些商人參政,對於士人也是一種牽制,同時,給予商人一定的地位,使其看到出頭的曙光,那麼他們就不會專心的逐利,而是要費心思在百姓或者的轄區的建設方面以獲得民心,這個才是姜明真正想要看到的。
他不知道忽必烈還能撐多久的時間,在自己熟悉的歷史中,忽必烈還能再活十年的時間,而海都之亂、乃顏之亂始終會被其平定(當然,平定的前提是江南不插手的情況之下)。在這種的情況之下,無疑使用這種辦法是最為快捷和有效的。(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m,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
第一第一百三十二章 南北對峙(三)
興元年,在前半年的征戰,後半年的一團祥和中過去料的是,忽必烈並沒有給江南在找什麼麻煩,只是嚴令雲南行省暫時從蒲甘等地撤回轄區之內,防止宋軍透過支援西南八番而擾亂大元在雲南的治理。
同時嚴令梁王尋覓合適地點,開始進行軍屯的行動,爭取自給自足。不要再向大都伸手,另外糧食暫時不夠的話,可以向陝西四川行省的安西王暫時賖欠。
而對於陝西四川行省來說,忽必烈讓安西王暫時放棄對於重慶、瀘州和合州之三角地帶的攻擊,由阿里海牙為右丞相,權力維護陝西、成都一帶防線,防止察合臺后王八剌、朮赤后王之襲擾轄區。
因為忽必烈已經感到有一絲絲的不安,察合臺后王八剌、朮赤后王一直在青藏一帶遊弋廝殺,但是不見有糧草短缺的現象,在輔以八思巴大師遇刺身亡的事情,忽必烈預感到吐蕃那裡肯定有事情發生,儘管當時拍了桑哥領兵前去調查,回報的結果是:“由於本欽公哥藏卜做了背信棄義之事,但是查無實據。”。桑哥率蒙古軍七萬及朵甘思和朵思麻軍三萬人,共十萬人前往,迅速擊敗對抗者,處死公哥藏卜。嗣後,還將八思巴大師的舍利子迎回大都。
但是從察合臺后王八剌、朮赤后王的戰術方法,還有不顧後勤輜重的做法上看,恐怕遠遠不是桑哥所回報的那樣簡單,他已經拍了怯薛軍前往吐蕃秘密調查,在沒有結果回來之前,不敢放棄對那裡的看管。
但是由此一來,的最後一點兵力也要浪費在那裡,所以已經沒有精力在往江南伸手了。不過於江南的滲透,有明轉暗,在無形中,不知道派遣了多少細作和探子前往江南瞭解情況,不過這些,都是忽必烈交代玉昔帖木兒去做的。就近在河南江北行省招募人手,江南之人懷之心會稍去一些。
改變了凡事都有怯薛軍:手,反而得到的結果會快了一些,比如說現在偽宋那個小皇帝在其太師姜明的主導下在進行的那個政事堂和府政院,還有劃府而治那些把戲,很快的就送到了忽必烈的手裡,引起了正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